□李喆姝(山西大学)
近日,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二中的一堂化学课火了。学生们围坐在“麻将桌”旁,手持印有高锰酸钾、氯离子等化学术语的“麻将牌”,通过组合14张牌配平方程式来“和牌”。校长陈明煜设计的“化学麻将”让枯燥的方程式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直呼“闭着眼睛都能背出反应条件”。
这一创新迅速引发热议,有人惊叹“这才是未来课堂”,也有人质疑“教育是否该如此娱乐化”。但事实是,当知识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学习效果反而更显著。
做了几十年的学生,我们都反感被动的填鸭式教育,觉得学习是痛苦的、无聊的,常常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当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时,我们又担心自己学不到“真东西”。在“内卷”盛行、成绩至上的今天,娱乐和游戏似乎成了洪水猛兽,是学生成长的绊脚石,是家长口中不正经的活动。但这种矛盾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绝不是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习就应该痛苦的刻板印象亟待被打破,教育中的创新应该被鼓励。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教育的伟大飞跃。武汉殷奇老师自制数字化教具,用电流传感器直观展示电解质导电性;哈尔滨113中学的“鸡蛋变蛋糕”实验课,让学生从蛋白质变性原理中理解化学变化。这些创新都在证明:当知识变得“好玩”,学生自然愿意主动学。
既然知识入脑才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任何形式都应该被接受。
真正的教学创新,不是用游戏替代学习,而是让学习像游戏一样吸引人。就像医学用虚拟病人训练手术技能,军事用沙盘推演战术,“化学麻将”同样以学科逻辑为规则核心,它从未降低知识难度,只是换了一种更符合学生天性的传递方式。
但“化学麻将”游戏归根到底也只是一种形式,是让学生愿意“入门”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游戏玩腻了之后,知识真的能留下吗?因此,形式可以轻松,但内容必须扎实。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板着脸灌输,而是点燃求知的火种。从“化学麻将”到数字化实验,当学习成为一场快乐的探险,知识的种子自会破土生长。
来源:红网
作者:李喆姝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