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淳(山西大学)
近日,一段在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二中化学课堂上,学生围坐一起打“化学麻将”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视频中,学生们手持写有高锰酸钾、氯离子、加热条件等内容的牌,围坐在“麻将桌”前。记者从麒麟二中了解到,这款“化学麻将”是学校精心推出的一种独特的复习模式。视频中的学生均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他们在课堂上通过打麻将的形式来复习化学方程式。(4月16日 封面新闻)
教育创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深圳麒麟二中推出的“化学麻将”无疑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据介绍,“化学麻将”的主创者是该校陈明煜校长。当时,陈校长不仅设计了牌面,还构思了整个游戏方案。基于陈校长的想法,化学组对其进行修改并完成产品定制,随后向学生普及玩法,还特意组织了比赛。这一创新性的尝试,巧妙地把传统益智游戏和化学知识相融合,不仅对课堂生态进行了重新构建,更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上,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当知识传递与趣味体验形成良性互动时,教学成效往往事半功倍。
具体来看,“化学麻将”创新体现于多个维度。它将化学方程式融入麻将游戏规则,创造性转化知识载体;把单向灌输变为互动体验,使学习自然融入游戏情境;还通过竞技机制激活学生求知欲,诚如学生反馈“打牌比刷题爽”“现在闭着眼都能背反应条件”,这种“在娱乐中学习”的模式,既降低知识获取的认知负荷,又强化记忆留存效果。
当然,任何教学创新都需接受教育规律的检验。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化学麻将”的质疑不无道理:游戏化教学是否会碎片化知识体系?娱乐性是否会冲淡教学严肃性?这些疑虑实则指向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如何把握趣味化教学的“度”。从实践来看,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既要考察短期学习兴趣的提升,更要追踪长期的知识掌握效果。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化学麻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创新,更在于它暗合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通过游戏化情境,学生不仅获得学科知识,更在团队协作、策略思维等软技能方面得到锻炼。这种多维度的成长,正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题中之义。
要让此类创新真正落地生根,需建立系统的保障机制。在教学设计上,要保证游戏规则与课程标准紧密贴合;实施过程中,应配套开发形成体系化的评价工具;针对教师发展,需强化游戏化教学的能力培训。只有构建起这样的支持体系,创新才不会流于形式。
“化学麻将”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教育创新的多种可能。教育的活力源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当更多教师开始探索“知识嫁接生活”的多元路径时,我们的教育生态必将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变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前提下,对教学形式的与时俱进。
展望未来,教育创新需要更多这样的“破壁”尝试。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教学形式的创新都只是手段,其终极评判标准始终是育人成效。只有在趣味性与教育性、形式创新与内容深耕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释放教育创新的巨大潜能。
来源:红网
作者:王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