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活着》到“活法”:年轻人为何信这口“文学毒奶”?

来源:红网 作者:佘思甜 编辑:汪敏星 2025-04-19 20:34:06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佘思甜(湖南科技学院)

4月17日晚,余华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与主播董宇辉以“写作是思想的呼吸”为主题进行深度对谈当董宇辉问到“您会给年轻人什么生活建议”时,余华温和而坚定地说:“要相信你们前面还有运气,不管现在处于人生的巅峰或低谷……”这番劝慰引发弹幕刷屏,近5000万人观看了这一直播选段,并纷纷留言表示深受鼓舞。

这位写出《活着》的作家,如今用轻飘飘的“运气论”击中年轻人的心。看似矛盾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密码?这口“文学毒奶”,为何能让无数人甘愿一饮而尽?

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像极了被按下加速键的过山车。科技浪潮汹涌,行业迭代迅速,“35岁门槛”的阴影尚未褪去,新兴职业的崛起又让人应接不暇。在这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既渴望抓住命运的缰绳,又时常在未知的漩涡中感到无力。社交媒体上他人光鲜的“人生剧本”,对比自己困在通勤、KPI里的现实,一种无形的焦虑油然而生。而余华的“运气说”,打破了年轻人对成功的刻板认知,传递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并非一场非赢即输的零和博弈,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有新的可能性在前方等待。

这种“运气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着深刻的意义。当你困于人生低谷,一句“前面还有运气”不是敷衍的安慰,而是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种。这口“毒奶”的真正力量,在于它将“死胡同”重新编织成充满可能的“迷宫”——每个转角,都藏着与幸运邂逅的机会。它让年轻人在至暗时刻依然保有“下一站可能翻盘”的底气,将“躺平认输”的念头,转化为“再试一次”的勇气。

从文化消费层面分析,这一现象折射出后现代社会“祛魅”与“返魅”的双重需求。短视频流行的碎片化信息消解了深度思考,算法推荐机制制造的信息茧房加剧了认知同质化,年轻人在虚拟狂欢中陷入“精神空心化”。余华以作家特有的叙事张力,将文学中蕴含的人性洞察与生命哲思转化为通俗表达,恰好填补了娱乐至死时代的精神真空,成为对抗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然而,这口“毒奶”并不“毒”。余华所说的“运气”,也绝非是让年轻人坐享其成的“天上馅饼”。运气,更像是努力与机遇碰撞出的火花。余华自己的创作之路便是如此:创作《活着》时,他曾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将初稿推翻十余次,用十年沉淀才铸就文学经典。若是没有前期的厚积,即便“运气”乍现,也难以转化为“传世佳作”。对于年轻人而言,在相信运气的同时,更要将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所谓运气,不过是实力积累到临界点时,与机遇的完美邂逅。

当“卷”与“躺”成为非此即彼的困局,余华给出了第三条路径:既不盲目崇拜结果,也不消极逃避现实,而是以“耕耘不问收获”的定力积蓄能量,以“得失皆是风景”的豁达拥抱未知。或许这才是“文学毒奶”的真正魅力——它从不承诺虚幻的胜利,却教会我们以豁达姿态,在充满偶然的人生里,书写属于自己的必然精彩。

来源:红网

作者:佘思甜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3/148873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