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挂了35.5个学分后的“自救之路”:大学生更需要这样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谢炜崇 编辑:吴海刚 2025-04-11 20:59:38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谢炜崇(复旦大学)

4月10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推文《“挂了35.5个学分,我还有救吗……”》,向读者分享潘同学的励志故事,收获不少大学生的共鸣。潘同学是中南大学化工专业的学生,他曾一度不适应专业学习,因学业困难两次留级。在迷茫和焦虑后,他没有放弃,而是开启“自救之路”,坚持学习以摆脱困境,最终渡过重重难关,成功回到原年级。

潘同学的故事能打动广大读者的原因,离不开故事中的温情与勇气——辅导员、老师和辅学义工主动找到潘同学,倾听他的烦恼,消除他的疑惑;潘同学面对之前欠下的学分和新的课程,仍能在焦虑过后重新振作,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故事展现出温暖贴心的人文关怀与用实干打破自我怀疑的坚韧毅力,充满着真实可感的温度。

可惜的是,在当今的高校微信公众号上,更多的是优秀学生光鲜亮丽的成功经历,而像中南大学的推文一样展现平凡学生独特闪光点的故事,并不多见。如今,“这名同学,GPA全院第一”“这些同学,连获三年国家奖学金”“这个寝室,全员保研”等推文充斥眼球,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评价标准似乎变得只有成绩高低、是否获奖和能否保研,而大多数平凡的大学生只能仰望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甚至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高校的“全员保研”式宣传只是时代之下的一个缩影,“成功学叙事”在互联网已是处处可见——在高考出分季,媒体总会优先关注高分考生查分时的激动情景,而看不见更多考生的沉默和失落;在社交平台上,来自职场博主的“30岁前实现财富自由”“年薪百万成长秘籍”比比皆是,高薪似乎是优秀的唯一标准……

其实,优秀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也不应该被人为地单一化。大学校园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场所,“道并行而不相悖”,学生应该拥有自己的自由成长空间,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提升自我。榜样的定义也不是唯一的,再优秀的学生的经历也不能“复制粘贴”式地照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路。

当今铺天盖地的“全员保研”式宣传,难免会窄化优秀的概念,加剧优绩主义的风气。将全部学生都置于单一化的评价体系,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道路,迫使学生更加急功近利,引起不必要的“内卷”。这既会给学生带来疲惫和焦虑,又会异化大学的育人功能,甚至会让大学校园不再是多元发展、自由探索的空间。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何尝不是一种由功利主义和竞争压力所催生出的悲哀?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外部评价来构建自我价值感,逐渐丧失共情他人的能力。此时,潘同学的“自救”精神和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便显得更加可贵,也更能打动我们的心。

去年11月。某知名大学微信公众号发表一篇题为“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的推文,用分母做宣传的方法引起广泛争议;去年12月,中南大学微信公众号发表一篇题为《这一年,我没有保研,也没有拿大奖,但我……》的推文,分享平凡学生的点滴故事,则得到不少读者的好评。和顶尖优秀学生所分享的成功经验相比,大学生更需要像潘同学的经历一样更“接地气”的故事。

人生很长,不存在永久的成功和失败,坎坷道路上的忧闷和焦虑也值得被关注。我希望,一些高校宣传部门能调整宣传方式,多一些脚踏实地,而潘同学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见,更多正处在迷茫期的学生能从中得到鼓励。在向成功者献上鲜花和掌声的同时,请别忘了暂时的失利者也需要一盏来自他人的明灯。

来源:红网

作者:谢炜崇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5/148636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