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欣(山西大学)
近日,曾高考16次、最后选择就读位于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唐尚珺被网友举报,称其多次旷课。4月10日,唐尚珺告诉潇湘晨报记者,这个网友没事找事,希望网友请不要以自己的揣测去学校投诉,学校自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确旷课,学校也自会有处理。不明动机,不断投诉,增加的是老师的工作。(4月11日 《潇湘晨报》)
举报者将唐尚珺请假离校的航班时刻、抖音IP的细微变动,甚至校医务室就诊的细节,编织出其“旷课”的证据网。这场看似维护“教育公平正义”的行为,是对公众人物的过度凝视,这本质上是一种隐蔽的暴力。
唐尚珺高考十六次考上华南师范大学,本身就备受关注。但过度的凝视,是披着道德外衣的隐私侵犯。举报者对其行程进行了几乎精确到小时的监控,这与“私生饭”扒航班信息的疯狂行径本质无二。不同的是,后者饱受人们诟病,前者却常被人们接受,认为是一种“舆论监督”。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复杂的社会心理——人们或许在无意识中,将所谓的“监督”异化为满足好奇心的途径。当舆论关注偏离理性轨道,演变为对个人生活的猎奇式探究,这种“放大镜下的审视”不仅背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也让被关注者承受着不必要的压力。
监督与个人隐私间要有边界。公众人物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信息展示给他人。我们需要明白舆论监督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非满足自身的窥私欲。唐尚珺参加十六次高考,确实吸人眼球,但这是他个人的人生选择,并不意味着就要成为众人窥探和讨论的对象。
网络时代下,我们获取信息与发表观点更加便利,就更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价他人。评价他人只需敲敲键盘,但未曾想到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唐尚珺复读多次,本就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应当多给他些包容。
网络监督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惩治用监督之名行窥私之举的行为。网民也应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隐私,公众人物也不例外。当我们能对唐尚珺们少一分居高临下的审视,多一分将心比心的体察,或许才能看清舆论监督与过度凝视的边界。
来源:红网
作者:袁嘉欣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