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思甜(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北京东城区法院的一则判决引发关注。杨某是一名单亲妈妈,儿子小杨留学归来后因结婚需要婚房,于是卖掉了自己名下仅有的一套房子,并分批将卖房所得的370万元打给儿子购买婚房,产权证上写明房子为小杨单独所有。杨某搬去与儿子同住,婚后因“婆媳矛盾” ,杨某被儿子小杨拉黑,要求杨某搬走。杨某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购房款370万元。北京东城区法院经审理认定,杨某向小杨支付的370万元应为借贷,判决小杨返还杨某借款本金370万元。(4月11日 大象新闻)
这一“拉黑”,拉断的是母子间血脉相连的温情;这一“要求”,扯碎的是母亲半生的付出与对家的憧憬。在这桩事件里,婆媳矛盾不过是那根点燃炸药的导火索,真正触目惊心的,是母子情感纽带的断裂。小杨在矛盾爆发时,没有选择用爱与责任去斡旋,而是用最决绝的方式,在母亲心上刻下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可单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小杨的不孝行为进行指责,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像隔靴搔痒,根本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应沉下心,深入探寻这场家庭悲剧背后的复杂成因,只有揪出根源,方能找到破局之道。
家庭教育,无疑是我们剖析这场悲剧时,最先要聚焦审视的关键因素 。小杨的行为,无疑暴露了成长中感恩教育的空白,他或许自幼习惯了母亲毫无保留的付出,将这份爱当作理所当然,对亲情缺少最起码的敬重。这种价值观的扭曲,绝非一朝一夕形成,家庭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单亲妈妈出于补偿心理,在物质与情感上过度给予,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孩子独立人格与责任意识的塑造,导致孩子在面对生活矛盾时,缺乏成熟应对的能力。
撕开家庭教育缺失的表面,背后藏着的是整个社会价值导向的深层病灶。当下,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月薪多少、房子多大,这些数字成了评判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环境里,亲情的价值在一些人心中逐渐被物质的光芒掩盖。就像事件中的小杨,在婆媳矛盾面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母亲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不是血浓于水的深厚亲情,而是小家庭物质层面的安稳与利益。
法院的最终判决,虽然为这位单亲妈妈讨回了公道,但那份被儿子亲手伤害的母爱,却再也无法完好如初。370万或许能被追回,可那份从满心期许到极度失望的情感伤痛,却成了母亲心中永恒的伤疤。这也映射出当下社会现象:在物质利益与情感维系的天平上,有些人往往不自觉地向物质一端倾斜。
亲情,从来不是单向的索取,而应是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要化解亲情与物质的矛盾,子女和父母都责无旁贷。子女作为家庭情感的关键纽带,在面对家庭矛盾时,应拿起理解与沟通作为武器,而非用冷漠和伤害去加剧冲突;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避免过度宠溺,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而非束缚。
除此之外,社会氛围的营造同样至关重要,学校作为培养下一代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应将亲情教育纳入常规课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亲情的珍贵。同时,定期举办家长教育讲座,助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平衡爱与教育,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携手,形成强大合力。
母爱不是可以透支的信用卡,亲情亦非能随意定价的商品。亲情教育,真的容不得再“装睡”片刻!别让“亲情债局”成为无解的困局,别等母爱消散、亲情破碎才追悔莫及。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缩影,每个子女心怀感恩,每个父母重视价值观的培育,社会才能构建起坚固的亲情基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跨越亲情与物质的失衡,让家庭充满温暖,让社会绽放和谐美好。
来源:红网
作者:佘思甜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