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犯错=失败?教育需要培养直面错误的勇气

来源:红网 作者:佟姝含 编辑:吴海刚 2025-04-20 18:52:00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佟姝含(长沙理工大学)

“犯错=失败”这种观念,似乎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中。近日,央视新闻的一段题为“学校容许学生犯错,学生知错勇于担当”的短视频,却让我们不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犯错,真的那么可怕吗?

视频中,一名学生因打破绿色逃生标志的玻璃后主动道歉并赔偿,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公开表扬其诚实与担当,并强调“学校是容许同学们犯错的地方”。传统教育常将“0错误”视为完美状态,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何我们总在宣扬成功,却对成功前的犯错与尝试闭口不谈呢?从“恐惧错误”到“拥抱试错”这一教育理念的改变势在必行。

容错教育,是破解“完美陷阱”的关键密钥。首先,通过容错教育,学生能够正视错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不是因为害怕犯错而停滞不前。其次,容错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承认错误是诚实的,积极面对是勇敢的。它重构了教育的价值坐标:在 AI 技术高速迭代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不是“标准化复刻”的模板型人才,而是敢于突破、勇于试错的创新者。容错教育营造的包容场域,恰能让学生放下 “怕出错” 的心理包袱,在实践中磨砺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那么,如何让容错教育从理念落地为行动?其一,学校与家庭需共同拆除“不出错即安全”的思维围墙。当学生犯错时,教育者的第一反应不应是惩罚,而是追问:“这个错误带来了什么启示?我们如何一起解决?”这种引导方式,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将错误转化为“学习事件”。其二,构建“错误叙事”的正向框架:通过班会讨论、案例分享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伟大的发明往往始于千万次失败”的事实,将“试错”重塑为“探索”的同义词。其三,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异想天开”的观点,在实验课上允许“非标准答案”的探索,让错误成为创新的“天然孵化器”。最后,作为学生本身,也应正确看待错误,勇于承认,不逃避、不推诿。

小学时在班级朗诵比赛忘词了,仿佛人生就此蒙上阴影;到了初中成绩一落千丈,你觉得未来一片灰暗;高中时努力备考却还是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你对未来满是迷茫。如今回头看,这些曾经让你觉得天塌下来的时刻,不过是成长路上小小的波折。教育也应如此——不是苛求永远正确,而是学会与错误握手言和。当每个学生都能坦荡地说“这次我没做好”,教育的土壤里才能真正开出勇敢的花。

来源:红网

作者:佟姝含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4/148880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