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好(云南财经大学)
近年来,高校管理“中学化”现象引发持续讨论。从统一作息、严格考勤到家校联动公示成绩,从限制生活细节到强化行为管控,部分高校试图以复刻中学的管理逻辑应对大学生成长问题。这种看似“严管厚爱”的做法,实则暗含着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深层误读——当大学用“规训思维”替代“育人智慧”,用“包办式管理”消解“自主性成长”,不仅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更可能成为学生独立人格养成的枷锁。
高校推行“中学化”管理,常以“学生自律不足”“保障安全需要”“回应家长诉求”为理由。不可否认,面对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突变,部分学生确实存在目标感模糊、时间管理失序等问题,校园安全压力与家长焦虑也客观存在。但大学的独特价值,正是为学生提供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过渡空间。当高校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早操、强制打卡的晚自习、需要家长签字的请假制度构建管理体系,本质上是将大学生视为“尚未长大的孩子”,忽略了成年个体在规则框架内自主决策、试错成长的权利。这种管理模式或许能短期内维持秩序,却在无形中将“他律”凌驾于“自律”之上,消解了大学培养独立人格的核心功能。
大学与中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目标从“知识灌输”转向“全人培养”。中学阶段的结构化管理服务于升学目标,而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具备自主思考、自我规划能力的成熟个体。如果高校沉迷于“不出事”的安全思维,执着于用“看得见的管控”回应外界期待,就会陷入“管理越细,成长空间越窄”的悖论。比如,用查寝制度倒逼学生早睡,不如通过生涯规划课引导职业管理;用家长群通报成绩加剧焦虑,不如建立师生沟通机制培养责任意识。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把握“严”与“宽”的平衡点——在学术规范、培养质量上严格要求,在生活细节、个性发展上给予弹性,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会对自己负责。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学化”管理可能催生形式主义与逆反心理。当考勤成为“点卯”、查课流于表面、家校联动异化为“监控”,管理措施就失去了教育意义,沦为师生博弈的对象。一些学生为应对规则而“斗智斗勇”,恰恰暴露了被动管理的失效——外在约束越强,内在驱动力越弱。大学真正需要的,是通过构建包容而有边界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允许学生根据课程特点自主安排学习节奏,通过弹性学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满足多元需求,用导师制、朋辈互助等机制替代简单的行政化管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成长逻辑。
从教育理念层面看,“中学化”管理的盛行,折射出对“大学何为”的认知偏差。大学的价值,不在于用整齐的作息培养“乖学生”,而在于用开放的环境孕育“大写的人”。当高校习惯于用“为你好”的名义剥夺选择权利,用“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拒绝管理创新,就会背离高等教育的本质。真正地严管,应严在学术诚信的底线、培养质量的高线;真正的厚爱,应体现在尊重个性差异、提供发展支持。唯有从“管制思维”转向“引导思维”,从“保姆式管理”走向“赋能型培养”,才能让大学成为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的起点,而非中学管理的“延长线”。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非灌输知识。高校在管理中多一些对学生理性的信任、对成长规律的尊重,少一些对绝对秩序的迷恋、对短期效果的追逐,才能真正实现从“管理学生”到“成就学生”的转变。毕竟,大学最重要的“校规”,不该是贴在墙上的行为规范,而是刻在学生心中的责任意识与自主精神。唯有让学生在自由与规则的碰撞中学会选择、承担后果,才能为他们走向社会铺就真正的成长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宋好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