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4月21日,《天府新论》期刊在最新一期发布的投稿提示中,明确提出“不歧视作者身份,倡导文责自负,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的规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规定直击当前学术界的署名乱象,倡导学术研究的公平与责任,值得充分肯定。
长期以来,学术圈内存在一种“潜规则”: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常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即使导师的贡献有限。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学术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也有研究生为求发表顺利而妥协的现实考量。恰在前几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不“挂”导师发不出? 文科研究生遇论文“署名”难题》的报道,该报道明确点出了期刊、学生、导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很多期刊对硕博士研究生独立署名的论文不予采纳,要求将导师署名为第一作者才能发表;但对硕博士研究生而言,各类成果评价往往只承认第一作者,学生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合理承认,严重打击其积极性;而许多导师没有直接参与学生某一论文的研究,对期刊的这一要求也深感无奈。据2023年《中国学术期刊发展报告》显示,85%的研究生表示曾被迫让出第一作者署名,而这类论文中导师实际参与度不足30%。
而期刊方面之所以有如此限定,确有其“苦衷”。“在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中,能不能成为核心期刊,是决定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相比青年学者,资深学者在论文转载、获奖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更具优势,可以增加期刊的学界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度。”
可若这类署名方式,长此以往地“默认”下去,不仅会模糊了真正的学术贡献,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年轻学者的学术积极性,甚至助长学术不端之风。《天府新论》明确反对这种“挂名”行为,强调“文责自负”,实质上是呼吁学术署名回归本质——谁付出,谁署名。这一规定有助于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并未完全否定导师的贡献,而是提出“如导师有实质性贡献,可署名为第二作者”。这一表述既体现了对导师实际参与的尊重,也划清了“挂名”与“贡献”的界限,为学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规范。同时,期刊“不歧视作者身份”的声明,进一步传递出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为年轻学者和独立研究者提供了更多机会。
至于解决方法,理科论文在这方面有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理科论文将导师署名为通讯作者,进行论文写作的硕博士研究生,依据实际贡献,署名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等,在进行论文成果统计时,通讯作者享有与第一作者同等的成果评价。这样的署名方式,就是师生“双赢”,期刊也摆脱了为追求名家效应而牺牲青年作者利益的无奈。
学术研究贵在求真,署名规范是学术诚信的基石。《天府新论》的这一规定,看似只是投稿规则的细微调整,实则是对学术生态的有益修正。《天府新论》的新规为学术界吹来一股清风,期待更多期刊和机构跟进,共同推动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