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岂曰无衣?北科大始终“与子同袍”

来源:红网 作者:田昊昕 编辑:汪敏星 2025-04-30 21:34:48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田昊昕(重庆大学)

朱宇纯在北京游玩时和北京科技大学结缘,下定决心报考北科大。2024年9月4日,在考研焦虑迷茫的时刻,朱宇纯给官微发出了第一次留言,本以为会是石沉大海的消息,却很快得到了回复。就这样,她和学校官微开启了一次次温暖的对话。考研结束后,学校也收到了她的手写信。来北京看病期间,朱宇纯也选择住在北科大附近。2025年4月7日,朱宇纯发消息说,“考上啦”!(4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215天,这位与病痛斗争、跟情绪和解的小姑娘得偿所愿,成功上岸。这段跨越215天的对话,不仅是个人与梦想的博弈,更是一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真诚为纽带的精神共振。它让我们看到,在分数线与录取名单之外,还有一种力量正在悄然彰显着教育的温度。

朱宇纯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北京科技大学官微的留言和私信里,还有许多像“宇纯”一样的同学,分享迷茫与喜悦,双向奔赴,携手同行。北科大官微每一次回复,都像一束光,穿透了备考路上的迷雾。当朱宇纯写下“面对病痛害怕耽误进度”的担忧时,学校没有用空洞的鼓励敷衍了事,而是以“冬天都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回应,既认可她的痛苦,又赋予她希望。这种回应的本质,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与共情。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真正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与试卷,而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北科大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当教育者愿意主动倾听并回应学生的脆弱与挣扎时,教育才能真正触及灵魂。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构建了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共同体,更给整个社会传递了一种人文化的正能量。

这种温暖对话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当代青年对“存在感”的深层渴望。在算法主导的信息洪流中,个体的声音常被淹没。官微的每一次认真回复,都在告诉朱宇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岂曰无衣?北科大始终与子同袍!”这种回应看似细微,实则是对个体尊严的确认。

朱宇纯的成功令人欣喜,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场对话揭示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高校更应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当北科大选择以“被珍视的感觉”回应学生的无助时,实际上是在践行一种“全人教育”理念,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要守护人性的光辉。

当下,许多高校将精力集中于排名与科研指标,却忽视了最根本的育人使命。北科大的案例证明,哪怕是最基础的沟通方式,只要注入真诚,也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或许是一种低成本却高效的教育创新,它并不需要多么巨额投入,只需一颗愿意倾听的心,让每一个灵魂,都成为真正的灵魂。在“内卷”与“躺平”的夹缝中,年轻人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情感支持。当更多教育者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叙事”,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初心。

朱宇纯手写的感谢信,不只是对北科大的回馈,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叩问:当我们谈论教育公平与质量时,是否也该重新定义“成功”的内涵?当一所大学愿意俯身倾听一个普通学生的呐喊,它收获的不仅是口碑,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愿这样的温暖对话能如蒲公英般散播开来,在更多校园落地生根,哺育桃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最好的教育,终究是一场温柔的相遇——在这场相遇中,每个生命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成全。

来源:红网

作者:田昊昕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74/149237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