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行浩冉 戴婉蕾 段钰 郜文晴 黄佳琪(山西大学)
近日,由AI生成的“外国山海经”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三脚耐克鲨鱼、仙人掌大象、手持木棒的人偶,这些由动物、食物与日常用品拼接而成的“拼好饭”生物,搭配上魔性的意大利语旁白,以荒诞离奇的风格强势出圈,迅速成为新晋的网络热梗,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二次创作。
“外国山海经”的爆火,本质上是AI技术赋能下的生动实践。当“全民制作人”们将日常用品与动植物形态进行自由拼贴,再设计魔性台词,赋予它们战斗力数值,这些虚拟生物在数字世界“活”了起来。这种“零门槛创作”极大释放了大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催生出这场极具传播力的新型网络文化潮流。
在这场狂欢背后,AI不仅是工具,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催化剂。人们在把不同地域、宗教、生活场景中的文化元素重新拼接的同时,也构建起了超越语言和地域的情感共鸣。不同母语的观众都能从这种荒诞场景中捕捉到共通的幽默基因,这种跨越语言的会心一笑,恰是文化共情的最生动的体现。
然而,技术赋权带来的创作自由也伴随着文化误读的风险。以其中一个AI木头人形象为例,他手持木棒的行为源于宗教里提醒进食的习俗,但AI却将这一宗教习俗解构为无意义的“梗”,这种脱离语境的符号重组极易引发文化冲突。尽管外国山海经体现出年轻群体突破传统叙事的创意表达,但也反映出“娱乐至上”正在消解文化敬畏感,使网络空间沦为缺乏深度的文化碎片场域。
说到底,技术虽然让普通人有了更多创作可能,但也让人们对文化责任不再那么重视。我们不用把AI创作看作洪水猛兽,但一定要小心“娱乐至死”带来的危害。创作者在创新时,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平台在推送内容时,必须守住底线;作为普通用户,在参与网络狂欢时,也要保持理性。只有技术发展、伦理规范和责任意识齐头并进,这场网络热潮才能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案例,而不是精神污染的源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崔行浩冉 戴婉蕾 段钰 郜文晴 黄佳琪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