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桂芳(湘潭大学)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技术”,号称不用砸墙、砸瓷砖,仅灌注一种“胶水”,两三个小时就能解决漏水问题。然而有不少消费者投诉,使用了免砸墙堵漏技术,不仅漏没补好,反而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5月19日 央视新闻)
这类标榜“高科技”的“注胶堵漏”法,已经流行了较长一段时间,相关消费纠纷也屡被曝光。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赤裸裸的骗局:“胶水”实为三无产品,所谓“高科技进口材料”与“权威检测认证”证明,皆是伪造;而且精心设计了一套报价陷阱:维修人员通常先以“少量用胶”为由报出较低费用,取得用户信任后,在施工中大幅增加用胶量,导致最终账单远超预期,不少消费者遭遇上万元的“天价维修”。
房屋补漏市场自身存在的漏洞,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一方面,房屋补漏属于典型的“非标服务”。不同房屋的漏水原因各不相同,且目前并没有统一、明确的修缮标准,消费者与维修方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而“无需砸墙”的宣传,正好契合了消费者怕麻烦、图方便的心理。另一方面,房屋补漏的效果通常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检验。等消费者发现补漏无效时,往往已经支付了全部费用。再加上这些维修“施工队”大多以“游击”的形式活动,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消费者想要维权困难重重。
不少标榜高科技的“注胶补漏”服务借助网络平台招揽生意,依托平台的背书和流量支持,它们更具迷惑性,使得更多消费者不慎“入坑”。在这一过程中,平台扮演着筛选正规商家的关键“把关人”角色。《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要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平台经营者有法定责任要求入驻商家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验更新,也有法定责任协助消费者维权。所以,一旦消费者在平台上遭遇此类骗局,平台难辞其咎,有不可推卸的连带责任。平台必须严格审核入驻商家资质,加强对相关服务广告的监管,不能让虚假宣传肆意泛滥,误导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择补漏服务时务必擦亮双眼。即便不了解防水维修的专业知识,也一定要严格遵循“先签订明确合同、再进行规范施工、最后依据明细付款”的基本流程。签订合同能够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维修价格、使用材料、维修效果保证等内容;规范施工可确保维修质量;依据明细付款则能避免被随意加价。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查看商家评价、要求商家提供资质证明等方式,尽可能选择正规、靠谱的维修商家。
除了平台和消费者,相关部门更应主动作为。一方面,需加快完善房屋补漏行业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和定价机制;另一方面,针对流动性强、隐蔽性高的“游击”式维修群体,要加强市场巡查与执法力度,对伪造资质、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依法打击,形成有力震慑。
“免砸墙堵漏”骗局频发,暴露出房屋维修市场的诸多问题。要想填补这些漏洞,需要平台切实履行责任,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相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此类欺诈行为,推动房屋维修行业朝着规范化、健康化方向发展,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地享受优质的房屋补漏服务。
来源:红网
作者:邓桂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