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报背后的“字斟句酌”不该被淘汰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雨珊 编辑:刘经纶 2025-05-01 19:15:33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李雨珊 (山西大学)

5月1日起,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全面停止。在电报业务结束前的最后一天,许多年轻人涌入杭州电信营业厅武林广场店,发送电报,告别电报,留下特别回忆。(4月30日 《都市快报》)

当电报服务停止的消息发出后,杭州营业厅的业务量反而激增。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电报是个遥远且陌生的事物,他们想赶在业务终止前体验一把。另一方面,电报承载着纸短情长的时代印记,怀旧和仪式感也驱使着大家纷纷线下“打卡”。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当热度褪去,当一切归于沉寂之时,我们应当记住什么。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电报早已被手机所取代,但发电报时“字斟句酌”的思考方式不该被淘汰。

在通信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电报是简便、快速、紧急的代名词。由于电报按字计钱且价格不菲,人们必须“字斟句酌”。一个“允”字成就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姻缘,“母亡告姐速来顺明德”道尽人间悲离……这些文字言简意赅,兼顾信息与情感表达,读来清晰明了又真挚感动。在通信尚不发达的年代,小学的语文课堂还会教如何写电报,用最少的字把话说清楚。这是电报时代下的产物,虽然早已消失不见,但这种惜字如金的表达依旧是我们所珍视的。

现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即时通讯变得触手可得,人们发消息也不用再担心字数的限制。速度快了,文字多了,“字斟句酌”的时刻却变少了。当表情包代替文字时,当脱口而出网络热梗时,当习惯于用DeepSeek输出大段华丽但空洞的辞藻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一些表达的能力?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人们喜欢用碎片化信息来填满生活的角落,没有时间和耐心去思考、去钻研,最终导致文字表达不够简洁,不够有力。也就是说,表达能力下降的背后是思考力的缺失。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一句台词,“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带给人们的“字斟句酌”的思考方式,教会人们用简短文字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能力,希望我们不要丢失。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雨珊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83/149252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