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信“例假”,恐慌了谁?

来源:红网 作者:张大鹏 编辑:刘艳秋 2014-10-21 00:08:15
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20日下午,“腾讯微信团队”微博称,微信出现“抽搐”,并特此声明,并非“挖掘机”所为。不管是一次为某技校的洗地营销,还是微信自身进一步巩固霸主地位的宣传策略,微信突然的“例假”带来了一场不小的网络狂欢,甚至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官微,马晓霖等大v都对微信突然的故障进行播报,俨然一次全民性“大事故”。手机上那一块立锥之地,成了实打实的新闻现场。而狂欢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恐慌。
  
  现在认识一位新朋友,要联系方式,大多不是先要手机号,而是“扫一扫”。甚至在“成功学”的鸡汤中,为了显示一个人有多高效、干练,提示把二维码当成手机主屏画面。慢慢地,打电话用语音、发信息用微信、生活小情调用微视,拇指一族的很多时间,都用来不断刷朋友圈,或者一个劲儿点赞。
  
  微信,成了联结和链接你我的工具。它的强关系、封闭性促使微信一族低头随时收发消息。不求即时回复,但是一旦联结成功就成了你我虚幻“紧密联系”的象征。甚至有人把获得一位人物的微信,当成值得骄傲的事情。微信可以促使亲人更亲近,但对有的人来说,微信成了泡沫式的关系。不管是亲朋好友间的亲密互动,还是陌生人之间的泡沫式关系,很多人都存在着“失联”的潜在恐慌。
  
  很多人无法从微信这种社交中抽离出来,我也不例外。当我的微信发不出消息时,赶紧查看网络连接状况,或者询问电话费余额,亦或者重启手机。当发现仅仅是微信不能用时,心想这到底怎么了?要不要查杀病毒、备份卸载、下载重装?尤其是在微信上谈重要事情的时候,这种急切的心情尤其明显。而一旦“断网”,交谈的氛围难以复原。一时焦躁不安。
  
  这时“放下手机,与家人多交流”的语体便充斥于网络,这正预示着恐慌的临近与其现实的可触摸性。当“失联”到来时,那些重要媒体所表现的“大事来临”的姿态着实有些反讽:不就是你让大家放下手机吗?怎么,现在也着急了?把这事当新闻来报了?
  
  其实,这样的恐慌似乎理所当然。当新兴社交工具诞生时,在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当下,沉浸与生长于新技术中的人们,追求新事物的迫切心情、充满好奇的期待,似乎都成了一种本能。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微信给人造成的恐慌说成是一种“物化”和“异化”,毕竟这是多数人接受的一种交流方式。
  
  作为新闻的学习者,生活里少不了微信推送的信息,少不了与朋友交流看法;作为大多数受众,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成了一种获知新闻的重要方式;通过微信联系亲朋好友的方式更流行与便捷。问题是,该如何“科学”的利用微信。微信好友的状态到底对自己有没有价值、公共账号中推送的“一定要看”的文章到底能不能让自己长见识,这都由自己决定。“如果这正是你想要的,你还等什么?要是这不是你想要的,你还等什么?”我们不必强迫人们扔掉手机,只是在关键的时候提醒人们,在玩微信的时候想想亲爱的家人、亲密的朋友,不要因为微信而冷落他们。
  
  微信“例假”,到底恐慌了谁?这个问题不再重要,也不要当成所谓“清醒者”对这样的社交工具进行排斥甚至落井下石。也该思考,没有微信,我们是不是不能交流;没有微信,我们是不是就不能进行阅读;没有微信,我们是不是就变得孤立无援。我的微信发不出去,但可同样通过电话和短信,把问题高效解决。任何一种工具都不该恐吓住一个人,人是利用工具的,而非被工具奴役。
  
  文/张大鹏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张大鹏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10/21/349769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