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与个人信用挂钩”!这几年,但凡出现久积未决的“中国式难题”,管理者就会拿出“诚信”杀手钳,仿佛只要一限贷、一影响就业和社会保障,所有社会陋习和疑难杂症就可以迎刃而解。治理保障房分配与个人信用挂钩、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与个人信用挂钩、治理交通违法与个人信用挂钩、治理手机欠费与个人信用挂钩……在百度搜索中输入“诚信挂钩”一词,结果竟多达415万条,连门前三包、购买正本书籍甚至谈恋爱,都有人提出与诚信体系挂钩的设想,堪称“一方治百病”的“中国式治理”。
上海地铁逃票难治理由来已久。有记录显示,去年一年,上海地铁共查处逃漏票20.2万余次,实际违规者还不止这些。在一些站点,每逢上下班高峰,逃票者们有如过江之鲫,前赴后继地从检票口躬身钻过,全然不顾近在眼前的管理人员和民警,以至于有人将其与“中国式过马路”相提并论,称为“中国式逃票”。
这一次,上海地铁将逃票与个人信用直接挂钩,一次违规就可能成为终身污点,直接影响贷款买房等大事,可谓重典治乱。但是,限贷就一定能治好“中国式逃票”吗?我看未必。首先,上海人出行成本高是不争的事实,坐一次地铁少则四五块、多则一二十块。在一次专门针对上海地铁逃票的网络调查中,就有63.1%的网友认为票价太高、吃不消。浩浩浩荡的逃票大军中,除了从众的市民还有为数众多的低收入人群,比如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长年为生计奔波,逃票已经成了在大都市求生存的“刚性技能”,贷款消费则是没影子的事儿。这种情况下,又何谈靠“逃5块钱的地铁票影响50万元的银行贷款”来抬高违法门槛呢?北京地铁同样客运量巨大,却少见逃票现象,原因就在于2元的票价充分考虑了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其次,上海早在2010年就出台过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对市民越站乘车、无车票或持无效车票乘车作出过明确的处罚规定。进一步说,正如“中国式过马路”不是一天形成的,“中国式逃票”也不是“一日之寒”,与执法部门对已有规定落实不够、监管市民不到位直接相关。换言之,如果不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状,再重的处罚也难有成效。
由是观之,治理地铁逃票不能靠限贷一劳永逸。更何况,公民个人诚信水平的提升,也是建立在全体市民素质提升基础上的。作为国内较早开通地铁的城市,上海要让逃票不再成为见怪不怪的陋习,一方面不妨适当调整地铁价格,使之适应更多人的承受能力,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市民自觉买票;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执法,把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到位,制造一个有规必依、违规必究的社会氛围。唯其如此,才能从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两方面,杜绝“中国式逃票”的生存土壤,还地铁一个健康的运营环境、城市一片文明的天空,为更多正在兴建地铁的城市,提供一个规范管理的可操作样本。
文/汪莹
来源:红网
作者:汪莹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