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买书看书都奢侈”这种现象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的。如今大多数乡村已成文化的荒漠,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小学撤并后,乡村学校的校舍废弃了,从此广阔的农村失去了朗朗的读书声;多年来,露天电影不见了,广阔的农村成了被电影遗忘的角落……近年来,虽然村村建有了文化活动中心,可一年到头没见过开展了一次像样的文化活动;乡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里面有上千册书籍,不过从未向村民开放过,任凭那些书籍在书屋里睡大觉……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在农村工作近三十年了,对农村的阅读状况却深感担忧。笔者曾借走亲戚或家访的机会调查和观察了上百个农村家庭,发现90%以上的农村家庭修起了楼房,室内装修之豪华可与城市相媲美,可房间却极难发现一个书橱。虽然孩子有单个的书房,但里面除有几本皱巴巴的教科书就再也没见什么书籍了。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居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3.11本,低于城市居民的5.62本。农民或农民工群体图书阅读率仅为29.9%,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的家庭一年到头很少或从不买书的高达八成以上。
在此种大语境下,政府应该从何处下手,引导新时期的农民读书“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读了怎么样”的普遍难题?7月9日的《农民日报》曾报道:7月4日上午,在农业大县海安启动的第三届江苏“农民读书节”,给出了新的思路和答案。
江苏“农民读书节”,让农村人闻到了久违的书香,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这确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农民读书节”特别注重以下六个方面的落实:突出农家书屋主阵地作用,把开展读书节与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紧密结合;突出青少年阅读群体,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暑期放假衔接;突出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突出阅读引导和惠农服务;突出数字化阅读服务和管理,试点建立农家书屋在线服务管理平台,努力实现数字阅读服务和管理的统一;突出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在如此强大的宣传和促进下,有助于在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广大农民们形成一个重视读书的共识,从而促进其增强读书观念、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形成人人想读书、人人爱读书、人人常读书的良好风尚,让浓浓书香飘进每个乡村。
“农民读书节”好!江苏省在全国开了个好头,但愿它如星星之火,能在全国各地燎原,早日破解农村阅读堪忧的状况,把整个乡村打造成文化的绿洲。
文/林日新
来源:红网
作者:林日新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