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异质性、流动性越来越复杂的当下,人的活动半径不断拉长,附着在人格之上的各种权益却并未同步跟进,譬如就医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尤其对就医权而言,人口流动加大了健康风险,而户籍的板结又弱化了就医权益,异乡染恙,要么由患者本人全额支付,要么回原籍报销,繁杂至极。
而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在我国流动人口已超2.5亿、“钟摆式”流动逐渐转向稳定的异地居住现状来说,恰逢其时。它不仅意味着“异乡人”就医成本的降低,也扭动着户籍壁垒的螺丝钉,找补着“异乡人”因户籍壁垒被屏蔽多年的社会福利,值得期待。
实际上,此次国务院医改办拿出“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时间表,并无甚新意。该项政策早在2012年就被写入“十二五”医改规划。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此前规划只明确了时间表,而两会上的重申,则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图:先在部分省份试点;重点针对退休职工、农民工等人群。从各地实践来看,“全国已经有90%的统筹地区实现了新农合经办结构和省内医疗机构的即时结报”,也就是说,现在医保异地报销所面临的重点工作,就是跨省结算。
而不管是省内结算,还是跨省结算,其所涉及的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医保账户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医保信息联网、分级转诊制度与足够的医疗经费作保障,所谓的医保异地结算,就有可能煮成一锅半生不熟的“夹生饭”。
众所周知,我国基本医保制度下,各地医保缴费水平、基金规模、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各有不同,这决定着,异地报销只能由参保地基金支付。而异地就医,参保地即时报销,若没有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儿。唯有借助互联网整理传送的数据,异地报销才能准确、高效;而且,借助统一的信息平台,还能阻止骗保行为,保证报销程序的安全性。实际上,医保信息平台也正是多数省份实现省内报销的技术保障。实现跨省报销,只需将各省医保信息整合起来即可,在技术上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所谓异地就医,一般是医疗水平落后地区患者流向医疗较发达地区,而这背后又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就医成本的提高,异地即时报销,或增大参保地医保基金的压力。这个时候,就要遵循“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诊疗政策,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网络。但很多时候,大医院囿于业绩考核与盈利压力,即便患者已经达到回社区康复治疗的水平,医院也不会主动告知,甚至强行“挽留”。而这反过来,又未免导致大医院资源紧张,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异地即时报销若不能与分级转诊相结合,效果恐要打几分折扣。
从根本上来说,异地即时报销,最终仍指向着医保基金的充实。医保基金的充实,是一切医疗报销行为的基础。充实医保基金,从开源上讲,要提高财政补贴与国企利润划拨比例;从节流上讲,要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与管理,促进医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收益率。唯有做好相关配套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文/王言虎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