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新增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此言一出,引起了意料之外的反响,很多人误以为中国的住房寿命只有30年。尽管这个“30年”指的是那些已经拆除的建筑的平均寿命,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建筑寿命的提法不够专业。
谁都知道,所谓建筑寿命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意在比喻建筑物的耐用周期。从表述的方便看,说建筑寿命比较好理解,但是如果结合现实细想,这种寿命预告是经不住推敲的,甚至是很不科学的,极易产生歧义。从生命特征讲,建筑物没有生命迹象,当然就没有寿命可言。尽管我们可以采用拟人的办法视楼房为生命的个体,但是居民楼的寿命与建筑时间不能划等号。也就是说,虽然楼房的使用年限越长越可能倒塌,但是建筑年限与倒塌没有直接的的关系。比如,奉化倒塌的居民楼才20年,距离被人们认为的建筑寿命还有10年。这说明,建筑突然坍塌的原因不是建筑时间的问题,而是质量问题。
既然是寿命,不能不让人想到人的寿命。中国有句老话:“黄泉路上无老少”。一个人能活到多大,是没有具体年限的。以房喻人,究竟房屋的寿命是多少,恐怕也不好规定年限。一座居民楼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屹立不倒,也可能“短命”得很-----正在建设中就轰然倒塌。有资料表明,2009年10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因此,建筑物的寿命不是“老楼”与“新楼”的区分,而是取决于建筑质量,取决于楼房是否遇到外力作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一直是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很显然,我们都希望企业提高建筑质量,使建筑寿命延长至英国的132年。不过,建筑寿命的提法极易误读,还是不提为好。
文/孙建清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