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城管与小贩互跪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事发生在大连。8月30日,这位70多岁的大妈正在沿街售卖蔬菜,遇到城管执法劝说其离开,老人突然朝着城管跪下,随后一名城管队员也跪了下来,称“我也不容易”。(9月15日新华网)
城管执法靠跪,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去年一名武汉城管和菜贩的相互交涉,结果双方都以下跪来完成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小商贩下跪,众所周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饭碗;城管下跪,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饭碗,但在某种程度更是一种应激性的自我保护。当街互跪,是形势所迫,更是政策短板无法触及的死角。
在城市公共管理中,很多地方没有把流动商贩纳入到真正的城市管理体系中,而是以临时化的管理思维,对待这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行政理念下,城市管理的规则制度,往往难以表达出足够的制度善意。通过“禁摆区”来把小商贩赶出街区,却不能为小贩和市民提供合理服务,必然会遭遇抵制,从而陷入更大的公共管理困境,要么更多对抗,要么陷于尴尬。
这是社会商业结构和底层人民生存渠道使然,也是政策法规无法紧跟社会进程完善的必然。当然,对小商贩的人文关怀一直在接力,比如很多城市就在夜市的时候给出很多的区域,来满足于小商小贩的需求。但是,覆盖毕竟是有死角,就好像很多进城卖菜的农民,他们就是不愿意进入菜场卖,而愿意在人流如织的街道卖。这些为生活奔波的草根,客观地成为交通秩序和城市环境的隐患因素。对她们执法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对其他城市居民的不公平。
城市之大,在于能海纳百川。如果能以更开放心态接纳流动人口,划定区域与时段对小摊贩进行疏导,变管理为服务,城管的执法压力肯定会大为减少。如果能加强监督,成立专门的监管中心,依法依规处理问题,小贩也能更多理解。而引导摊贩成立自治组织实现自我治理与约束,甚至引入社区、社会参与其中,也都是社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必要内容。
虽然“下跪”避免了暴力执法,以前也有过用眼神执法和给商户送花执法的方式,但这都不是解决城管与商贩矛盾升级的根本办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真正解开城管和商贩的死结,还是要出台一套完善合理的制度才行,以更加充满善意、以人为本的制度,走出小贩被行政妖魔化、城管被公众妖魔化的双重窘境,让小贩不用下跪求生计,也让城管能够站着执法。
文/卢骏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卢骏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