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士返乡,何时不再迷茫?

来源:红网 作者:白峰 编辑:司马清 2015-02-25 00:09:35
时刻新闻
—分享—

  据澎湃新闻网消息,最近网上《博士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受到热评。文章说,春节回到家乡有很多感慨吧?尤其是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的这一群体。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分享了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王磊光博士的春节返乡记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实际上说是这篇返乡手记接地气,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而且也是家乡话。更重要的是正好是春节期间,有乡愁,有思念,有家乡,有亲情,更有一份社会的热点问题在文中。
  
  不过这篇文章还是也引起了争论,虽然有人赞同,有人点赞,而且有评论者认为“博士回乡手记道出乡村转型隐痛”,还有一位来自于高校的青年老师,一名文科博士对此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不必近乡情怯:另一面的乡村”,对此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也正说明了,我们看待农村也好,城市也罢,或者说看待社会,不能总是“千人一面”,而应该是不同的“蒙娜利莎”。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乡村多样性极强,无论是出于个人经验,还是每个人对自己故乡也有不同的观照视角。博士返乡并非是全面的,或许更多的博士参与其中,反应多地的乡村现象,才能对城镇化进程中多样乡村的多种面向,更有全面的认识。
  
  不过这个问题也说明,无论是王博士,还是李博士,现在谈农村,仅仅看到的是个别现象,并非全部问题,也不是问题的本质。何况虽然写的是乡村,但不是真正的乡村问题,而是城市与乡村同时出现的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也是城市包容乡村的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说白了是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的差别化造成的这种现象。只要有农村有城市,春节的乡情怯永远都是存在的,也不是有人提出的这是乡村转型的隐痛的问题。只是社会现象和问题中的一种个案,要放开去研究,现象和问题会更多,不仅仅罗列的是这些现象和问题。
  
  这里面有一个社会大问题,是乡村的远去,是城市的来临。是故乡的变化,也是故乡中的人的不同。其实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这种变化或许还会更大,那种“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或许已经就不再存在。
  
  现在农村里的人,已经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正是转型时期的农村,即便是春节回到农村,物是人非,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不是童年的记忆。要说是衣锦还乡根本不存在,我算是从小山村里走出来最早的孩子,虽然落户在城里,似乎从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优越性,而总觉得自己不如农村人自由,也不如他们的生活好,现在的农村人,有钱有土地也有房有果树有家园有财产。现在大部分人,即便是在城里租房子也要供孩子上学,因此男人在农村挣钱,或者外出打工,妻子爷爷或者婆婆在城里陪孩子读书。更重要的是现在农村孩子的观念转化很大。农村的一切,我似乎已经不能认识,但是乡愁还在,乡音未改,乡情不减。
  
  所以无论是几位博士列出的农村现象,还是城市生活的部分,都仅仅是个案,反映的问题却是社会大问题,那么也不是一篇返乡记就能把这种现象改变,也不是说说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户口改革的进行,及其社会化管理的科学化机制建设来保留那乡愁,还原乡情,不改乡音,让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一环,从而让社会成为多元化发展,让生活向着幸福方向前进,让时代朝着既定的步伐前行,看乡村不再是迷茫。
  
  文/白峰


 

来源:红网

作者:白峰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2/25/360839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