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抱团贪污必定“组团”落水

来源:红网 作者:李广来 编辑:夏熊飞 2015-08-02 00:03:57
时刻新闻
—分享—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水利局一下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腐败,私设小金库,带着自家人“共富”,还打点好上级部门多名领导,为单位承接工程大开“绿灯”,干起了“靠水吃水”的勾当。目前,这起水利系统贪腐窝案仍在进一步深挖。(8月1日《法制日报》)
  
  近“水”楼台先得利,“靠水吃水”共贪腐。新闻中的水利局依仗“得天独厚”的权力优势,抱团腐败,带着自家人“共富”,这一切都应了那句老话:肥水不留外人田。只不过,这里的“肥水”变成了贪污的赃款,而将如此“肥水”流进“自家田”的贪官们,最终必定是一个“组团”落水的下场。
  
  水利局官员因为贪污“肥水”而“落水”,这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和讽刺,更是对抱团腐败现象的一种折射。这种结成共同利益集团的抱团腐败,反映了现在个别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不法利益,同自己身边的下属结成“同盟”,一些臭味相投的人牢牢抱成团,彼此打掩护,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导致出现了沆瀣一气、同恶相济的抱团腐败。
  
  抱团腐败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现在法律文本中,也没有理论上的明确界定,但其在特种行业乃至官场中并不鲜见。在移民安置、扶贫开发、农田水利等领域,在交通道路、工程建设、医药采购等方面,抱团腐败屡有曝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反腐倡廉蓝皮书》就指出,腐败主体从个体向团伙化蔓延,窝案串案较严重,成为贪腐发展的新走向。可以说,“抱团腐败”危害性极大,在利益的黏合之下,参与者牵连成串,互为庇护,本该相互制衡的权力却变成了“体内循环”,既容易架空日常监督,也会通过内部控制和攻守同盟掩盖、推脱责任,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高度隐蔽、长期潜伏的稳固腐败链条,导致区域性政治生态的扭曲。
  
  每一起“抱团腐败”的背后,都隐藏着暗箱操作、监督失效的事实。部分干部搞“围墙政治”、热衷于“我的地盘我做主”,信息不公开、操作不透明,为抱团腐败提供了便利。当上级监督失之于盲、同级监督失之于软,监管就在实践中沦为“马其诺防线”。同时,在“抱团腐败”盛行的地方,即使有的干部意识到违法,有心拒绝,也会因担心成为“异类”被孤立,只能选择同流合污,从而被绑在抱团腐败的利益链条上,一损俱损,无法自拔。
  
  抱团腐败是党和政府肌体上的病灶,必须对症下药,完善惩治手段,以更严密的制度设计、更严格的监管体系,破除其利益壁垒。在制度设计上,对有可能发生抱团腐败的地方、部门或单位,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尽量避免某一领导长期主政一方、固定分管一片,防止某部门某科室长期单独执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实施大跨度、高频率的科学轮岗制度,避免关键岗位人员长期执法,并加大上级的抽查力度,从而通过多种手段,让妄图抱团腐败者无人可抱、无处可腐。
  
  腐败分子抱成的“团”看似坚固,但与全党结成的高压反腐“团”相比,简直不堪一击。从被打掉的“山西帮”、“秘书帮”、“石油帮”到一个个抱团腐败案件,可以看出在国家高强度反腐和人民高密度监督之下,贪官们的攻守同盟不过是“螳臂当车”,等待抱团腐败的,也必将是“组团”落水。
  
  文/李广来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李广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8/02/375478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