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性看待熟人好办事

来源:红网 作者:普嘉 编辑:夏熊飞 2015-11-06 00:02:26
时刻新闻
—分享—

  11月3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何时办事不求人”话题选登了数位读者来信。其中一位读者说,乡政府工作人员将一老人家养老保险证上的姓打错了,老人家在家人的陪同下拿着身份证去要求改,工作人员却冷冰冰地说不行,非要对方去村里开个“你就是你”的证明。且不说这规定本身合不合理,可转身来个熟人,要求给其亲戚被弄错的名字改过来,工作人员二话不说满腔热情立马就改,“走程序”的事提都不提。
  
  人民日报刊登这组读者来信,旨在说明读者身边遇到的制度“松紧带”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公职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其工作任务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当然不能拿手中的权力徇私情、拉关系。但熟人好办事并非毫无合理性,亲“熟人”防“生人”现象的产生取决于信任机制。中国从“熟人社会”演变为“半数人社会”再过渡到“陌生人社会”,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变迁和转型。在“熟人社会”里,因为对方熟悉你,打心底知道你是谁,根本不用刻意证明“你就是你”。但在“陌生人社会”里,素昧平生的两人要建立信任就很难,哪怕拿出身份证,也会担心名不副实。而群众办事时所需要走的程序,要求的各种证明就是为了建立信任机制。毕竟,政府机关办事具有公信力,所作出的行政行为涉及利益关系,更需小心谨慎。
  
  回到读者的抱怨上来,用假身份证冒领养老金的故事,不是没有过。除了身份证外,乡政府工作人员再多要一个身份证明,我觉得并不奇葩。否则,被骗取了养老金,经手的办事人员是要被追究责任的。熟人来了,办事人员立马就办,的确会让陌生人感觉挺不是滋味,这也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的人的共鸣。然而,你可曾想过,托熟人好办事的背后是更强大的证明——除了身份证外,还有熟人的担保背书。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其失信的代价越大,也就更值得信任。假如所托“熟人”是官员或是知名人物,其公信力更强,远超村里开具的“你就是你”的证明力。
  
  认识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就能打开“方便之门”,这公平吗?从社会学来看是不公平,但从经济学看,未必不公平。要获得靠得住、能帮的上忙的担保背书,其实比去村里开证明难度更大。可惜你只看到别人办事的方便,而没看到他们为建立这种熟人关系或信任机制所付出的代价。有的代价往往会被忽视,比如基于血缘的亲人间信任,这更是与生俱来、不可替代的。
  
  有人统计,中国人从生到死至少需要70个证件,办证难、办证多遭人诟病。这样事事得依靠证明的社会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太复杂的国情决定的,依靠证明进行社会管理,反而让事情简化、效率提高了。如果想要办事,先要让办事人员认识、熟悉、信任你,那岂不让办事更难了。
  
  在熟人好办事的问题上,同样存在于公司企业中,只不过反弹没有跟政府打交道那么强烈。比如你想在社交网站上获得“V”认证,提交各种证明未能如愿,但社交网站会主动邀约名人进行认证,不用提供任何证明。你若认识网站管理人员,打声招呼也能轻而易举获得认证了,这就是熟人的证明力啊。另外,经人熟人介绍的相亲对象或是求职者,其可信度也更高。想想在生活和工作中你信任谁、基于什么而信任,也许就会对“奇葩证明”、“熟人好办事”多一份理解。
  
  文/普嘉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普嘉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1/06/383231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