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名师常有,而“民师”不常有

来源:红网 作者:胡欣红 编辑:夏熊飞 2016-02-20 00:02:40
时刻新闻
—分享—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看着《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已故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化缘校长”莫振高,再一次令人潸然泪下。
  
  说实话,在莫振高去世之前,笔者作为一个资深教育工作者,从未听闻有这样一个人。我想,这并不是我孤陋寡闻,而是莫校长只不过在当地颇有名声而已,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全国性的影响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中学校长的病逝,不仅当地反响强烈,更吸引了诸多全国性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头版以《一公里的眼泪》为题进行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刊发了《有爱的教育才有力量》……一时之间,千千万万的人为之落泪,确实感动了中国。
  
  据《南国早报》报道,莫校长辞世当晚9时整,学生们自发组织全校熄灯,4600多名学生集体起立默哀3分钟。莫振高辞世的消息甫一传出,就在朋友圈、QQ群、微博、百度贴吧被狂刷,短短几个小时,几乎所有从都高毕业的学生,都得知了这一消息。在微博,有校友发起悼念莫校长的话题,引来无数共鸣;在微信朋友圈,学子们难掩心中悲痛,有的诉说与莫校长的师生情谊,有的提议到操场点蜡烛祭奠莫校长;在QQ群,校友们商量着在周末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赶到都安,送莫校长一程……更令人震惊的是,次日整个都安县城三家花圈店的材料竟然全部用完,花圈当日断货。
  
  人们常说:人走茶凉,世态炎凉。作为一校之长,生病时络绎不绝的有人探视看望当属情理之中,可病逝之后依然有这么多人祭奠就让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了。如果说仅仅是在校师生开展悼念活动,尚不足为奇,可这么多毕业生从天南海北赶回悼念甚至连花圈都断货,那就不由得令人深感震撼了……而这些匪夷所思的情景之所以发生,就在于他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
  
  任教三十多年来,他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陆续筹集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最后积劳成疾,一年前突发心脏病去世。
  
  作为一校之长,他竟然几乎可以喊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熟知他们在教室的座位。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前,会走进每一间男生宿舍催学生入睡,凌晨又出现在校园里……担心学生们的营养跟不上,他就用“化缘”得到的资金,每个星期为学生们免费加餐一次;他还经常招呼一些贫困生到他家里,让师母给孩子们做饭;他甚至跟学生们说,谁要是觉得在教室里看不进书,可以到他的办公室来学习,以至于真的有几个学生把校长办公室当作了自习室……
  
  没有什么知名度的莫校长绝非名师,但是,不是名师的莫校长却远远超过了有些所谓的名师。何也?因为他是一位“民师”。所谓“民师”,是指活在民众心中,被民众真正认可的教师,爱生如子的“莫爸爸”便是典型。
  
  与名师相比,一心为学生的“民师”可能并不善于华丽的说辞,也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们的大爱却会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中强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莫振高式的“民师”,用爱心推动着中国教育前行。
  
  当下的中国教育,可谓名师辈出,尤其是那些善于包装自己追名逐利的“名师”更是多如过江之鲫,唯独踏踏实实为学生的“民师”却极为稀缺。正所谓:名师常有,而“民师”不常有!成为名师还是“民师”,值得每一位教师仔细掂量。
  
  文/胡欣红

来源:红网

作者:胡欣红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2/20/391350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