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洋地名”泛滥根子在文化的不自信

来源:红网 作者:江文 编辑:夏熊飞 2016-04-11 00:01:09
时刻新闻
—分享—
  “你说哪条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乘客张璇说完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怪里怪气,找起来也麻烦,根本不知道在哪儿!”(4月10日中国网)
  
  当前,在不少的城市,市民走几个地方,似乎就可以周游世界,早上去“香榭丽舍”,中午去“戛纳风情街”,下午去“金色维也纳”,如果第二天还有兴致,可以去“名古屋”“柏林小镇”或者“威尼斯水城”……笔者认为,各地“洋地名”泛滥成灾,根子还是一些人,特别是地方长官的文化不自信。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一些地方放弃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地名不用,贪大求洋,拼命往洋地名上靠,大多是出于“时尚”“高贵”等的心理需要。说白了,这都是城市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地名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它凝结了一地历史的人文特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现在抛弃这些传统文化,凭空地想象一个洋地名,既毫无历史韵味,破坏文化传承,也和当地的文化毫不沾边,让当地的老百姓在自己家,却迷了路。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与传承。因此,地名的确定不能一味追“洋”崇外,而应充分尊重历史传统,让地名承载其应有的地理属性、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各地理应依规依据地对清理“洋地名”,这是有法可依,于法有据的。道路楼盘命名是有法律规范的,早在1986年国务院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1996年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章第四款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只是这个部门制定的细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忽略了。在“洋地名”泛滥的今天,各地可以以此对滥用“洋地名”说不。
  
  在中国,每个地名都有它的文化渊源,当地老百姓说到某一个地名,就有滔滔不绝的历史故事,看似“俗不可耐”的名称后面,它不仅承载着一段别样的历史,而且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只有这样的地名才是约定俗成,名至实归的,也才能得到普遍认可的。
  
  保留传统的地名,其实也就是保留住了传统文化的“根”,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果回到故乡,听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地名,想起过去的美好回忆,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多么重要的。因此各地政府部门,理应依规依据地对叫停“洋地名”。
  
  文/江文

来源:红网

作者:江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4/11/39550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