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基本可以归结为城市化时代,各项工作难免出现“唯大城市马首是瞻”的局面。
在区划调整改革方面,早已出现了县改市区、乡镇改街道、村塆改社区的潮流。不用说,这种趋势的出现,或者说这种区划调整的偏好,正是移植了大城市的模式。
大城市之大,显然不在于摊大饼式的版土面积之大,而是体现在较小的版土面积,却承载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财富流、信息流等更高层次更富于创造性的人类文明元素方面。体现在区划设计上,就是城市下面设置区、街、社区等基本单元。一句话,区、街、社区等区划设计,所适应的恰恰是大城市那种土地面积不大而经济较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特征。
显然,传统的农业县在城市化转型过程中,殊难一下子(可能是永远)与大城市主城区看齐。现在的情形是,县改市区、乡镇改街道、村塆改社区已经成为滚滚热潮。以县改市区为例,不仅换了名称,而且很多地方把原来县治所涵盖的悠久历史、传统积淀统统改得没有影儿。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乐于大改特改。已经改了的皆大欢喜,没有改的,则忙于上下求索之,当成了一件唯此唯大的重要目标。然而,这种瞄准“大城市模式”一刀切式的区划改革,对于许多传统的农业县,又未必是合适的。
比如传统的农业县改为市区吧。县到底比市、区差在哪里了呢?不论是从历史视野看,还是从全球视野看,比之县级市、区之类,县是更为中规中矩的区划单元,即使从城市化的潮流看,县也未必就不能涵盖城市化的意义。正因如此,许多比我们城市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仍然保留着县的设置。
至于许多传统的乡镇改为街道,已是笑话多多。在某种语境下,乡镇似乎被附加了老土和落后的意义。然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真正的名乡镇从来是不惧这种思维的,恰恰相反,观诸全球,许多名镇在知名度、人文环境、旅游价值等方面秒杀后进的“市”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更为尴尬的是,传统的乡镇永远也无法跟城市由几条巷道组成的街相提并论。街者,路也,四通道也。至少在版土面积方面,城区是几条巷道、几平方公里为一条街,而许多乡镇动辄数十乃至于几百平方公里,如果这样的一大片区域也叫街,恐怕字典也不答应吧。其实,仍旧叫乡镇又有什么不妥的呢,同样掩盖不了城市化的成果,还可以兼容美丽的新农村。许多乡镇改了街之后,竟出现了街下有街、街中出现有着广袤田野的农村的情形,多少有点不伦不类。村塆改社区,情形也与此相仿。
区划调整改革,要警惕“大城市崇拜症”。能不改县易帜,至少能够节约不少社会资源,至少拥有一种不折腾不浮躁的定力。传统的区划单元是历史形成的,被赋予了某种历史特色和中国特色,仅从文化多样性和历史价值看,值得坚守的就应该坚守。至少从我本人的偏好讲,我爱星子县远甚于庐山市。不久前一些地名(比如黄山市),在经历了多轮折腾之后,又出现了改为传统历史地名(比如徽州)的势头,突然想到当下的“县改市区”潮流,有一天会不会出现“市区改县”热呢?
文/严辉文
来源:红网
作者:严辉文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