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鼓励“慢就业”是理想主义情怀泛滥

来源:红网 作者:张璐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0-06 00:02:3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光明日报》近日在头版发表题为《“慢就业”不失为一种选择》的短评,指出部分高校生毕业后并不急着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成为“慢就业一族”,并做出了“‘慢就业’给人们沉静下来仔细观察、学习、思考的时间”,“可以让自己以更成熟的面貌面对人生”的结论,这篇不到300字的短评甫一发表,就被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发,《新京报》随后也发表社论支持“慢就业”的概念。但从社会各界的反应来说,更多的人还是吐槽“慢就业”乃是被迫选择,而非有意为之。如此大的反差,发人深思。

  当下中国就业市场的现实是,数量最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却要在中国二十多年来增速最缓慢的经济大潮背景下觅得饭碗,压力不可谓不大。因此,各式各样的“有心”或者“无意”的原因促成了“慢就业”现象。客观而言,作为一种个人选择,“慢就业”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些结束大学生活不久的年轻人,刚刚从校园这台培养器下线,需要对自我进行再定位,甚至为了自己的某些梦想去拼搏、去尝试,譬如去旅游、支教等等。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又有谁能保证“慢就业”一定适用于所有毕业生呢?有人担心提倡“慢就业”会造成新一轮的贫富差距,乃至由此带来的人群心理负担。这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在当下的中国,就业面临困难的毕业生们大多都家境普通,甚至不乏举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只为一朝改变门楣,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再慢再等。这并不是功利心态作祟,只是在就业这个依旧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难题上,套用一句俗话说,很多家庭都是“伤不起”的,所以这种少数人所能享受的“慢就业”浪漫情怀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大部分毕业生缺乏浪漫情怀呢?把“慢就业”等同于“有情怀有机会重塑自我”的观点,笔者并不苟同。换言之,人们如果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市场,找到属于自我的一席之地,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自我的修为?在“找工作”前预设“工作按部就班没意思”“工作压力大不好玩”甚至“找不到工作”,这更是毫无意义、毫无逻辑的自我安慰。

  实际上,说个人甚至一个小的就业群体可以等待,这本身没有错,但作为一种政策舆论导向,讲“等待”是不能让人安心的。需要全社会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除了存在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和由此带来的很多公司“家文化”氛围的不够。很多毕业生即使入职,也存在种种心理上的隔膜感和生疏感,正因为此,工作仅仅沦为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不是自我成长和培养的平台,如果职场本身就能更好填补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那就没有多少人想着通过“慢就业”来“成长”了。

  当下,要做到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确实不现实,但是社会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来做出合理化的就业选择。社会各界要一同在降低大学生失业率、创造大学生就业机会上做大文章,下大工夫。总之,关于大学生就业,谈理想主义情怀完全可以,但不能一味灌心灵鸡汤。

  文/张璐(兰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璐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06/409997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