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公用电话是城市的一个标志,人们通过那一个个“小亭子”满足便捷通信需求;可如今,它成为小广告的栖身地,不少城市中的“牛皮癣”集中地,不仅被遗忘,还破坏市容。公用电话会不会退出城市设施的历史舞台,期待更多有创意的解决方案。(8月29日《经济日报》)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手机保有量约13亿部,并以每年近5亿部的出货量进行市场更新。手机的普及让固定电话话务量急剧减少,公用电话如今很少有人使用,公用电话亭“失宠”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公用电话也并非“完全无用”。比如,公用电话仍有部分用户使用,手机丢了、遇灾手机没电等,需要公用电话解燃眉之急。在应急通话、紧急报警、匿名举报等公共服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效益不小。另外,一座城市历史记忆也需要保留,比如,城市里古老民居可以成为一份难忘的记忆;那些城市里早已过时的有轨电车,如今成为新人们拍婚纱照追逐的热点背景。那么,城市公用电话亭又何尝不是一种温馨美好的记忆?
城市公用电话亭别“一拆了之”,宜“适当保留丰富功能”。
一方面城市公用电话主管部门要根据公用电话使用情况,在公用电话使用频次较高的区域适当保留一定数量的公用电话亭,在使用频率不高的区域减少数量;相关维护人员加强监控,及时维护好保留下来的公用电话,确保故障电话机或线路及时发现并解决;同时,作好保留公用电话亭日常保洁,使之成为城市一道景观风貌。
另一方面丰富城市公用电话亭功能。比如,在电话亭里完成wifi覆盖;电话亭加装电子显示屏,发布交通信息和周边动态,提供信息查询、水电费缴纳、手机充值等服务;电话亭升级为市民小憩且有避雨功能的街边休闲区,方便市民,展现城市情趣……
去年8月,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与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以徐汇区的263个可正常使用的公共电话亭为空间载体,在保留电话亭外形和通话功能的基础上,逐批安装智能触屏,并引入图书借阅、有声朗读等内容,将公用电话亭改造为“悦读亭”,设有充电口与免费WiFi,方便市民使用;英国、澳大利亚把公共电话亭变成了WiFi信号源;伦敦在一些电话亭顶部安装太阳能面板,里面为各种型号手机准备好充电器。国内外这些对城市公用电话亭改造利用经验,值得借鉴。
文/曹灿辉
来源:红网
作者:曹灿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