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谈到减负再难也要减。如果今日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负担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会不会高兴,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减负一直是多年以来坚持的倡议,今日不减负,他日必定负担如山。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言,减负减的是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所有的负担。因为,没有负担的快乐教育,只会是误人子弟的平庸教学。
自古以来,教育就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观念之中,读书学习一直是国人视为跨越阶级阶层、促进向上流动的唯一办法。古时秀才两耳不闻窗外事、苦读寒窗十年就是为了一朝中举,到如今,家长们怀着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急切期待就将几岁的小孩送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已成为中国父母心中无形的压力。
其实这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有一部分也是社会因素推波助澜造成的。一些民办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影响力,千方百计争夺优质生源,而一些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劣又是家长们为孩子择校的标准,这些家长们又不愿意随机入读电脑派位分配的学校,因此他们主动选择好学校与抢夺优质生源的民办学校不谋而合。于是家长们通过往届生家长的介绍进入各种密考群,传递各种密考信息,届届相传。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密考斩不断的根源。不论是小升初、初升高的密考,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家长和孩子们为了能在师资强大、资源优越的学校就读,花费了不少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一方面是帮助我们向上的垫脚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过重的学业压力也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在减负的道路上,做大这块教育资源的蛋糕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不要那些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敢相信,没有负担,中国教育将会怎样,全是负担,中国教育将会怎样。近日,哈佛大学对入学新生做了一项调查,有超过46%的新生来自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的富人家庭,29%的新生有亲戚或父母曾是哈佛校友,31%来自私立学校。阶层固化严重的美国,上下游流动的通道已经严重堵塞,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非常困难。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要明白高考的社会价值、意义和重要性,因此减负并不是不要负担,而是不要过重的负担。
减负作为“多因一果”的综合征,需要综合治理。在负重前行的减负路上,家长、老师、学校、政府、社会各方应该加强多元合作,让学生“宝宝”们在今天能高高兴兴地应对“学业”,在明天也能高高兴兴地应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文/罗媛元
来源:红网
作者:罗媛元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