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府补贴不能成为“唐僧肉”

来源:红网 作者:韩中锋 编辑:张瑜 2020-09-11 15:49:4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记者在基层采访遇到了怪事——有社区工作者明明没有失业却领取失业证,一年参加两三个职业技能培训,拿到失业培训补贴后,将大部分补贴返还给相关培训机构。有些培训班几十名“失业人员”都是来充数的社区工作者,而培训最重要的任务,是摆好姿势拍“教学照片”。

社区工作者冒充“失业人员”,居然顺利在职能部门处办理失业证,然后参加毫无技术含量的培训,拍照留存后再与不良机构合谋,冒领政府补贴后分食其利。这种“精明”的伎俩让人既痛心又愤怒,本是为帮扶失业人员等群体“再就业”而投入的真金白银,非但没有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还在基层实践中变形走样,最终这一民生政策连“授人以鱼”都没有做到,直接打了水漂儿!在各级政府一再强调“过紧日子”关键时间节点,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这一新闻多少让人扼腕、痛惜。

仔细分析,骗补行为有诸多成因。一是推进过快、操之过急,某些地区政府在设置在职培训计划时热衷搞“纸面政绩”,在时间节点上部分地区设置了硬杠杠,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培训相应人次,在层层转包之下,社区工作者的压力陡增,有时难以完成相应任务,不得不“放水”骗补;二是,补贴方法过于慷慨和松散,培训项目往往是政府全额补贴,因此不少培训班在课程设计上过于粗糙,存在重理论轻实操、放任考试作弊等形式主义做法,甚至放言“包过”。

其实,骗补行为不是一个偶发现象,更不囿于就业培训一隅,在家电、农机、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长期存在,花样五花八门、手段层出不穷。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金,使惠民资金被蚕食鲸吞,更是弱化了政策针对性和指向性,浊化了社会风气。最重要的是,骗补会严重影响决策,让决策所依据的数据真实性得不到客观呈现,误判就业形势,导致决策偏差,长远来看,不利于政策惠及未就业待就业群体。

骗取补贴的勾当居然得逞,其主要原因是监督存在“打折扣”现象,责任未能层层压实、压力没有级级传导。要严格监督,技术手段不失为可行之策——早在去年,新疆就开发了自治区就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所有培训补贴的系统内申报、批准,以此落实了“凡补必进、不进不补”。

此外,还要注重制度补缺、源头防范。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固然要强化监督与事后惩戒,但行政资源是有限的,有关部门不可能事无巨细,事中事后监管不可能全无视角。因此,补住骗补漏洞,更应在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让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参与进来,多鼓励进行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人才选拔,只有通过选拔才能拿到证书、领取补贴,以此来规范、整肃混乱的职业培训。

来源:红网

作者:韩中锋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11/82986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