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对钱锺书可以平视,也可以俯视,而不必仰视。我将这番话反复咀嚼了好几遍,觉得对先生还是仰视为好。理由有二。一是他的品德好,二是他的学问深。
品德又分人品和学品。1948年,钱锺书放弃了本可以去英国从教的机会,于翌年即1949年5月,挈妇将雏直奔北京清华大学,铁了心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1957年,著名记者、作家萧乾被划为右派之后,在长安街与钱锺书相遇,赶忙低头欲避,钱锺书却立马叫住他,若无其事地和他聊了好一阵;“文革”后期,有“显赫人物”派人邀钱锺书参加国宴,他对来人说,我没有时间,来人说,我向上汇报说你生了病如何,钱先生连忙说,我身体很好,没有病。以上区区两三件事例,无疑彰显出了钱锺书的人品。
动荡岁月中,很多人放弃了做学问,钱先生却抓紧时间写《管锥编》。1979年,这部百万余言的著作由中华书局正式推出,成为轰动文苑的一桩美谈。有学者致函钱先生,指出其著述中的讹错,先生复信表示感谢,同时还告诉对方,自己也发现了不少需要改进之处;有新闻媒体要求采访先生,有素不相识的客人要求拜访先生,他都一一婉谢,且称“吃了鸡蛋,何必一定得寻见母鸡呢”。不过,最发人深省的还是先生那句名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以上几件事折射出了钱锺书的学品。
钱锺书的学问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学问深,另一个是西方学问深。
以先生的《管锥编》为例,其中所涉中国典籍,既有哲学著作《老子》《周易》《列子》,也有历史著作《左传》《史记》,更有文学著作《诗经》《楚辞》《太平广记》等。再以先生的《谈艺录》为例,其中所涉诗人,晋代有陶渊明,唐代有韩愈、李贺、孟郊,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陆游、杨万里,元代有元好问、赵孟頫,明代有钟惺、谭元春,清代有王渔洋、龚自珍,近代有王国维等。有人统计,两种著作,点名的中国作家多达三四千人,列举的中国卷册繁至六七千种。牵连之广,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1994年,著名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新璋先生曾亲口对我说,钱锺书《谈艺录》《管锥编》中列举的好多中国书名,不要说读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先生读书之广,我们这些后辈恐怕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
钱锺书通晓六种西方语言即英、法、德、意、西班牙和拉丁文,由是构成了他西方学问做得深的基础。先生在这方面的学问不仅令国人敬仰,甚至连洋人也自叹弗如。著名画家黄永玉回忆自己上个世纪80年代画了一幅题为“凤凰涅槃”的画,准备作为一份厚礼送给外国某城市,上级要求他写一纸有关“凤凰涅槃”的简要说明。他遍查多种工具书,走访多家寺庙乃至民族学院、佛教协会,结果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好请教钱锺书,钱先生告诉他,可到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译本第三册中去查找。黄永玉一查,果然如愿以偿。中国外文局主办的《中国文学》法文版由法国专家巴农参入,其中中国古典文学的法译全由钱锺书审稿。一次巴农改了柳宗元散文法译中一处钱先生的法文。钱先生对巴农说:你改错了,这是西方修辞学中的“oxymoron”(矛盾修辞法)。巴农到资料室一查阅,方才明白,并承认此前根本不知道西方有这样一种修辞方法。
而且,钱锺书往往是通过将中国学问和西方学问“相互打通”的手段来进行学术研究的。《谈艺录》《管锥编》中的情形莫不如是。如《谈艺录》中有一则《说圆》,钱先生先引《易经》《庄子》《淮南子》《文心雕龙》《随园诗话》中的诸多说法以及唐人白居易、元稹、张志和、李商隐,宋人苏轼、梅尧臣、朱熹、周敦颐、陆游,清人何绍基、曾国藩的诗文书札等50余例予以佐证,次引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柏拉图,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文学家歌德,英国诗人雪莱、德莱顿、柯尔律治、丁尼生,法国诗人缪赛,意大利作家巴西耳等人的30多种论述作为呼应,将《说圆》的主题即“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说得通明透亮,头头是道,令人分外折服。
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钱锺书是中国一座实实在在的“文化昆仑”。莽莽昆仑,高耸云端,雄伟壮观,亮丽精彩,惟仰视之外,鲜有人能平视,遑论俯视了。
时光荏苒,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驾鹤西行而去,到今天,一晃就是整整二十二年,谨以此文表示对他的不尽怀念和无限敬意或曰一种仰视。
来源:红网
作者:郑延国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