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焕英”为何成功逆袭:试着把“心窝子掏给观众看”

来源:红网 作者:吕行 编辑:陈乘 2021-02-17 22:33:33
时刻新闻
—分享—

青辣椒.jpg

今年春节档票房在开年的第四天出现了逆转趋势:“黑马”《你好,李焕英》的单日票房和上座率开始逐渐反超了《唐人街探案3》,更为关键的是,前者的口碑,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远超后者,很多观众直言“笑着笑着就哭了”。

初出茅庐的导演作品,小品改编的亲情故事何以“后起”超越已经延续3部的喜剧IP?应当看到,今时不同往日,大众对于节日期间电影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哈哈一笑”那么简单,人们对于影片这一文化产品本身有了更多的期盼:或是紧张刺激烧脑的剧情设计,或是精巧细致的逻辑安排,抑或是对于人世间情感没有那么生硬、自然而然的表达书写。这些都是一部好的贺岁档口碑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很多人说,“李焕英”这部片有一种自然的真实,而恰恰就是那种真实、不造作、不矫情、不落俗套的叙事安排与情感表露,撑起了整部电影,也彻底击中了人们的泪腺。纵观《你好,李焕英》,亲情的主题被掰开、揉碎在母女之间每一件细碎小事之中,每一处细节的平均用力,最为琐碎平淡的叙述,更能凸显台词的触动力:“我就希望我女儿健健康康的”“那你得等我”,相信看过的人,一定会被那份并没有被刻意升华拔高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刻画亲情的电影不少,难的始终是该如何还原亲情本来的模样,“李焕英”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上真正的接近性,在春节这个亲人团聚的难得时刻让人们带入了自己的那份亲情:贾玲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讲出了很多人心中的故事,或者遗憾。

更为难得的是,“穿越”这一难出新意的桥段被贾玲运用得恰到好处:本以为是女儿穿越回去弥补母亲眼中“不成器”的自己,没想到却是双向爱的奔赴:女儿在穿越回去弥补遗憾的同时,母亲也在默默地守护着女儿。这一后半程才揭开的“秘密”,着实成为了影片的最大泪点:“我觉得,我这一辈子过得挺幸福”,母亲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这是影片借母亲李焕英之口向人们传递的真心实意,却比任何正向的描绘都更能让人感同身受。贾玲在片中努力弥补遗憾的样子,某种程度上替一些人实现了那些“如果再来一次”的梦,也让另一些人认识到了“双亲尚在”是一种何等幸福的存在。

“反套路化”的亲情抒写同样是影片加分的亮点,电影结尾拉回现实,一反套路性的结局需要勇气:女儿最终还是没有等来母亲的苏醒,那开着跑车载着母亲兜风的场景只能留在充满遗憾的心中。不去美化真正可能的现实,就是对观众的最大尊重,相比于“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现实中的人们可能更多地面临着“斯人已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窘境。书写出真实,才能让人们最大限度地牢记住现实,“喜剧开场,悲情收尾”并是刻意而为之,而恰恰可能是某些现实亲情的真实写照。

由此来看,小舞台搬上大荧幕的成功,并非偶然。“大IP”加持下的关注热度如果没有过硬影片质量的根基支持,一味“用力过猛、矫枉过正”,总会有耗光“观众缘”的一天。而一部恰好能够抓住观众泪点和笑点,满足人们对于春节阖家欢乐的“气氛期待”的同时,又能够充分引发人们情感共鸣、满足人们对于文化产品“质量期待”的作品,尽管仍然没有褪去“初生牛犊”的青涩气质,但却结结实实地拨动人们心里的那根有关亲情的弦。

贺岁档的票房“激烈厮杀”者们似乎何时都不该忘记:工业笑点太水就成了令人脚趾抓地的尴尬狂欢,刻意煽情过多就成了麻木神经的无病呻吟。“李焕英”的成功对于贺岁档电影大战不无启示:多推出些气氛和品质并重的诚意之作,试着把“心窝子掏给观众看”,让观众能够在“哈哈一笑”中有所体悟、有所反思,学会更加珍惜身边人、眼前人,或许就已然足够实现贺岁片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文/吕行(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吕行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2/17/900149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