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拯救濒危物种,人工繁育的成功不是终点

来源:红网 作者:邓璐希 编辑:张瑜 2021-08-28 17:29:39
时刻新闻
—分享—

文/邓璐希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7只蠵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青岛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成功孵化,这是国内首次人工繁育出蠵龟。世界上现存的海龟共有8种,都被列为濒危,蠵龟是其中之一。此次繁育成功,不仅让濒危的蠵龟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证明了海洋馆内繁育海龟的可行性,助力了野生海龟种群资源的恢复。

为拯救濒危物种,我国人工繁育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东方宝石”朱鹮、“活化石”扬子鳄、“植物界大熊猫”银杏、“中国植物中的龙凤”伯乐树等。濒危野生动植物在人工的干预下实现了种群数量的增长,这在人们看来是值得松一口气的。但是人工繁育成功后,该物种就不受灭绝威胁了吗?

可能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解,认为我们成功繁育了某濒危物种,它的壮大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在生态学中,种群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而且同一种群内成员彼此都可以进行基因交流。可以看到,濒危物种要想在自然界中繁衍生息,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即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与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有了更多的交叠,人类在不断地挤占他们的生存空间,造成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面积锐减、质量下降、连续性变差。今年备受关注的亚洲象“断鼻家族”北迁之旅,与象群栖息地的碎片化不无关系。

拯救濒危物种,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是根本之举。如果不能确保栖息地这个“1”,以后有再多的人工繁育后代都可能成为“0”。这有赖于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与相关部门的硬抓手。近年来,藏羚羊和熊猫“降级”、蕊被忍冬消失32年再次现世,都反映了我国在野生动植物与自然栖息地保护方面的成效。而另一方面,有关濒危物种的细科普与生存境况的软宣传也是关键,栖息地的保护离不开公众的支持与配合。当白鹭在公园湿地栖息、黑熊途径村庄边缘,当游客路过野生动物保护地、汽车驶过野生动物走廊带,我们在默默关注的同时也要做到不打扰,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

拯救濒危物种,路漫漫其修远。人工繁育的成功,只是迈出了拯救之路上的一小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物种灭绝的速度;倘若失去了栖息地,人类圈养在海洋馆、动植物园的濒危物种个体,不能去生态系统中承担自己的角色,就成了“活体标本”,终究逃不过灭绝的命运。

来源:红网

作者:邓璐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8/28/100905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