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找到了留学生,善意不是道德审判的资格证

来源:红网 作者:苏醒 编辑:陈乘 2022-03-23 20:33:46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文顶图.jpg

□苏醒(中国人民大学)

几天前,一则寻找中国在爱丁堡大学的失联留学生的求助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幸好,日前中国驻爱丁堡总领事馆发布消息,称已与该留学生取得联系,一切正常,该生是因为“闭关”写博士论文才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失联的留学生平安找到,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可是有些看客却很生气,纷纷指责该留学生不懂事、不知道主动和父母报备,甚至还有不少恶毒之语,以至于该事件下的微博评论区都被迫关闭。人们对这位留学生的“审判”,正体现出了公众在关注社会事件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误把善意当作进行道德审判的资格证。

当了解到留学生失联的消息时,我们帮助寻找失联是因为这是一起关系到他人人身安全的事件,具有部分公共属性。大家积极地转发、求助,是出于善意的好心之举,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行为。但当留学生平安找到后,其失联背后的原因则是属于私人事务,我们关注的目光应该就此止步,大家的善意也就该止于此了。至于为什么该留学生不经常和父母联络、他们的家庭关系如何,都属于当事人私人领域的事物,旁观者都不必要也不应该再多过问。所有对当事人家庭关系、心理状态、个人事务的过问和窥探都不再是出于单纯的善心,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窥探欲和好奇心。随之而来的道德审判更是借用集体的铁拳对个人的一种单方面霸凌。

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大发展,公众对于社会事件的参与程度大大提升,公众参与在很多时候的确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和解决。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公众目光投射到私人事件,我们应该明确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在哪里。公众从善意出发、对公共事务的关切,最终演变成对私人领域的道德审判的事例屡见不鲜。我们对“内幕”“反转”的狂热追求,很多时候都是以他人的私人领域被侵犯为代价的。人们对一件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在很多时候都变成了道德绑架和道德审判的助推剂。而这意味着对他人的伤害和对公众善意的玷污。

公众必须要时刻记住,对他人的善意是我们对社会事件进行合理关切的出发点,但是不能成为我们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的资格证,更不是我们满足私人窥探欲的借口。有时候过度的善意只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带来与善意相反的后果。在公共事务参与中,如何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将善意圈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功课。

来源:红网

作者:苏醒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3/23/110434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