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的不只是“守护者”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雅瑄 编辑:钟星月 2022-10-18 10:11:46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参赛最上面放.jpg

□王雅瑄(山西大学)

9岁入行,“芙蓉花仙”近40年出演上千场川剧,三次冲击戏曲的最高荣誉梅花奖,终于在45岁这年,追梦成功。从痴迷戏装华服的“小花仙”,到45岁“摘梅”,张燕在传承和推广川剧的道路上努力践行。(10月17日 四川观察)

张燕对川剧的热爱源于童年时期几次与奶奶同看川剧的经历,从此便是长达36年的漫漫追梦路。从第一次“破胆”后苦练基本功,到25岁遇上行业危机、川剧团体制改革,不得已选择下海经商,最终张燕决定重回舞台,用角色与作品和观众对话。她将自己的人生比作“倒转的抛物线”,两次“冲梅”失败后终于在45岁迎来川剧生涯的转机,一举夺得梅花奖。

“川剧是一种看得见的艺术形式,它背后蕴藏着看不见的民族文化。”面对川剧等戏曲文化的式微,张燕将自己对川剧深沉的爱融入川剧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之中,用一场场精湛的表演唤醒大众对戏剧文化的深刻感知与共鸣,张燕的追梦之路亦是对川剧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

从张燕的经历中可见,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部分传统技艺与艺术形式逐渐消逝,传统文化的没落与失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将千载日月积蓄的文化保存,如何让其闪烁别样的华彩,一方面需要张燕这样的文化守护者,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数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与坚守,也需要王佩瑜这样的文化燃灯者,把握时代脉搏,点亮梨园星火。一代代文化传承人包容、接续、吐故纳新,才能成就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另一方面更需要激活文化传承的内在原动力。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才能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活”起来。无论是便捷的掌上博物馆,还是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将文化与科技进行完美融合,抑或是《只此青绿》中巧妙实现了传统古画与古典舞蹈的“艺术通感”,都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有益尝试。知其源方能开其流,唯有真正了解文化自时光深处走来的历程,才能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文化传承关乎国家未来,文化代代相传,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每个被文化滋养的你我都应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为文化繁荣添薪加柴,如此才能免于目睹传统文化的荒原。当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才能打造崭新的文化名片,打开更多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雅瑄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18/1195219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