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喆(河西学院)
“这个外卖服能用来拍短视频吗?”有网友网购时发现,一些商家在线上售卖所谓的外卖骑手工作服时,买家提问上不乏有“能不能用来拍摄”的问题。据了解,外卖平台骑手的工作服都来自官方渠道,并未授权其他渠道售卖,这不禁让我们对这些非官方外卖服的去向有所好奇。同时在各大网络平台,确实有以“骑手”为身份的账号运营者,将自己送餐的经历以“双机位的形式”拍摄上传网络。但这也让人怀疑,以单为工资衡量的外卖员,真的有时间去做一个精细的镜头布局吗?还是说,他们有专门的拍摄人员,做他们的“记录者”?(10月14日《新京报》)
近期,网络平台出现了不少以“外卖骑手”为主角的短视频,他们或是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心酸经历,或是对奇葩买家进行吐槽,相关视频因其“苦情”的特点引发不小关注,甚至时不时地还冲上热搜。但这其中,却又不少是营销号通过虚构骑手身份、编造故事,以“卖惨”吸引大众眼球的“杰作”。正如前不久央视揭露的虚假短视频中,就有一个《外卖女骑手摆拍,演技同伙看不下去亲自执导》的经典案例。乍一看,这些故事非常令人心酸,仔细观察,却能在网络上搜到相似的多个版本。“越苦越惨,越有反差,流量越大”的逻辑链则被这类创作者奉为圭臬。
而网友或共情或愤怒的发声,在“剧本式拍摄”的承托下,则显得十分滑稽。这种摆拍后的虚假视频,通过扭曲现实煽动人们情感,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抹黑特定群体的形象,让公众受到刻板效应的影响,忽视对真实的了解,从而破坏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虽然这类视频,成本低,易获利,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因虚假造成的后果也是我们不能承担的。这也让人们不禁反思,我们究竟还能信多少?真假掺合的当下,“创作者”凭借苦情营销获得了流量和利益,但是却留给了舆论“一地鸡毛”。
纪录片《我在子夜送外卖》,以凌晨送外卖和订外卖的人为主要角色,真实地记录了那些负重前行的人的故事,也通过子夜外卖员的眼睛来挖掘城市中的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这类形式的对于外卖员的记录,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帮助了相关团队赚取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真金不怕火炼,石山不怕雨淋,这种真实的东西是无畏人民检验的,也能够在市场上真正收获名利双收。而那些依靠铤而走险,通过虚假营销来侥幸牟利的人,则最终往往会掉入利益的深渊。要知道,你在观望的时候,也被它观望。
类似将自己精心策划的事件设计成剧本,但却事先没有说明剧本,以此来让观众掉入自己准备的圈套里,挑起对立,吸引流量的行径,理应严惩。我们很清楚网络事件真假参半,但对于感性、真情在身边一类的视频,又让我们难以躲避情感上的共鸣。当虚假被曝光后,浮出水面的真相也早已在时间的冲蚀下,消磨、挫伤受众的同理心,毁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希望。利用摆拍的情感视频,消费大众的真情与善良,不仅是对大众情感的伤害,也会使得全社会“封心”。同时还会助推大众心中对自媒体的刻板影响——“只为流量,不管事实”。
所以,面对自媒体编撰的网络乱象,我们首先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保持独立思考,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完善对此类现象的规范,对于有相关卖惨营销、进行虚假宣传行为的账号进行责令整改,对相关违法行为依法处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好群众的真心,在守好“真”的前提下,做好“善”的发扬。
来源:红网
作者:魏喆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