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岁女童参与高考的再反思:加速教育不具社会和实际的土壤

来源:红网 作者:王鹏辉 编辑:田德政 2024-06-07 20:53:27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png

□王鹏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7年,十岁的河南女孩张易文参与高考,并成功被一所专科院校录取,就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22年,大学毕业两年后的张易文选择重读高中。2024年6月6日,其父张民弢接受红星新闻的采访,引发大众对于张易文式的人造神童的再思考。(6月6日 红星新闻)

2017年,十岁女童张易文参与高考,引发大众关注,大家纷纷仰慕并请教这位神童的家庭教育方式。据悉,这位女童参与高考前,从未接受过义务教育,全部在其父张民弢的私塾中学习,仅于第一年高考失利后在复习机构学习四个月。2020年,专科学习三年后,13岁的张易文最终毕业。

十岁女生越级成为一名大学生,义务教育的缺失、周围同学交流的代沟、社会化程度的不足等等,都在影响这位女孩的学习和生活,毕业后的张易文并没能以一纸优异的成绩,按照其父的规划,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是由于年龄原因找不到工作而暂时在其父亲的私塾作助教。

当记者问及其父张民弢,张易文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试验品时,他认为“试验品”一词应该辩证看待,试验品是对社会的贡献,其次这场以张易文为实验组的社会实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教育教学领域,美国学者格赛尔就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试验,叫双生子爬梯试验:以两位儿童学习爬梯的动作的先后时间为变量,比较儿童学习的效果,并得出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的结论。

在谈及其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时,他解释是为了节约孩子的教育成本,以赢得更大的时间资本,为其日后的求学和考级工作赢得更大的优势。这场以功利目的为导向的社会实验,在高考这一既定的社会规则下进行,用以检测不完满的传统教育能否跃迁通过高考应试,以完成教育时间的节约,以求相较同龄人的人生进度的优势,这一试验初衷,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想要为社会培养人才,那么不经过系统科学全面的义务教育培养的儿童,不具有与同龄人相同的知识储备量,知识广度和学科素养的人,能否算得上是社会人才?超前学习造就的低龄儿童与正常教育教学方案培养出的人能否具有可比优势,能否进一步进行学术深造?幼儿高强度的学习,是否适合儿童的自身培养,是否是以陪葬学生的童年生活为代价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殷切希望,但揠苗助长这一超脱于实际的教育培养方案,是以牺牲未来发展换取现在的短暂拔高。当今,人们越发意识到,社会的容错成率很高,但这种错误仍受程度约束。在社会正常发展的大潮里,一场过于大胆的错误,往往牺牲一个人正常发展的一生。

揠苗助长的培养,忽视了学校教育同时也是个人不断融入集体,不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人生允许弯弯绕绕的曲路,在曲径通幽的实践里锻造人。在与同龄人的共同成长中参透和总结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论,体悟社会的阴晴冷暖。在个人学习中,接受能力逐步培养,知识难度随之攀升,在逐级的知识筑基夯实之下进行进一步的学术培养,而非从幼童阶段就通过应试培养应付高考,以漏洞百出的素质培养成果和得过且过的大学毕业,谋求硕士博士的一纸文凭。

采访的最后,张民弢看到了女儿张易文正在读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大学毕业两年,17岁的张易文重新回到高中开始学习。属于她的山是什么?我想,并不是他父亲说的,和同伴一起的、传统的、普通的山,而是像书中塔拉一般,掌握自己人生,不受家庭规训与指派的山。开始掌握人生的她,能否像鸟儿飞向她的山,又该以何种姿态飞向她的山?

现今的义务教育,有人在诟病其教育年限过长,学的指导不了实践等等,但义务教育的本质就是一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适龄儿童的强制教育。义务教育将素质教育定位明确要求,以全面发展少年的品德、智力、体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求职、求学、考公编的人生选择是在适当年龄段依据自身的发展实际而做出的自我选择,而非父母的远景规划能预料得及且准的。在教育教学的培养实践里,如何像鸟儿飞向自己的山,只能由鸟儿自己决定,社会和家庭能做的,就是给予儿童或青年以合理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只待鸟儿的自我选择。

来源:红网

作者:王鹏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0/99/1398399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