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变装”到“喊麦”,文旅营销能否打好持久战?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晓宇 编辑:胡书铭 2024-01-16 17:30:52
时刻新闻
—分享—

2aeb07cfdf45577a3389b13f5839e84.png

□王晓宇(武汉学院)

去年2月,网络上就曾掀起了一场文旅局局长的“变装”风潮,湖北随州的解伟、甘牧州的刘洪等各地的“网红”局长出圈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但随着视频数量的增多和内容的同质化,热度持续一段时间便“降温”了。最近,由哈尔滨开始的旅游热潮和南北方大讨论,再次将旅游的话题铺陈在人们面前,各地文旅开始跟风卷“喊麦”、卷“明星”、卷“局长”,和网友们一起营造了一场短视频影像时代的“全民狂欢”奇观,各地文旅账号都在争夺流量和注意力。但是,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游客量”,才是打好“持久战的关键。

无论是文旅局局长变装、淄博烧烤的走红出圈、哈尔滨“南北一家亲”的待客之道,还是文旅齐卷的“喊麦”和明星宣传,以及网友们出谋划策和“局长的听劝”,都得到了短视频的赋能。各地文旅部门通过对流量的争夺,来吸引游客、拉动地方经济和消费。

现在,只要打开手机里的视频软件,不管我们是否关注过各地的文旅账号或旅游宣传,总会刷到相关的内容——可能是连续几个哈尔滨市民们免费承载“南方小土豆”和“公主”的视频;可能是几个文本格式相同、主打土味宣传的喊麦,“喝鹅河”的河南、“诗安山”的山东、“喝啊哈”的哈尔滨等等;也可以是网友们炫耀局长“超能力:山东文旅局局长5分钟能登上泰山、四川文旅局局长一拳就能打倒峨眉山的猴子……这些视频都将旅游宣传拉到了一个集体“发疯”的状态,再次将各个城市和地区摆在了显眼的位置。

必须承认,不管是被动或是主动,有所作为肯定比无动于衷要好得多。但这种“作为”是否持久有效,仍然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天南海北的人们,通过短视频来感知和体验各个城市的风貌和现象,并且参与到视频的创作和评论的互动中去。网络的力量,确实催生了很多人的旅游热情以及对热点城市的追捧,成为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哈尔滨人对“南方小土豆”的可爱称呼、热情大方的待客之道、南北之间融合统一的宽阔胸怀,成为了哈尔滨文旅在这个冬天燃起熊熊烈火的密钥。其他地方的文旅部门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大宣传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文旅部门宣传的是景点和城市风貌,目的是吸引游客到各个城市去旅游, 但这场风潮,却逐渐变成了人们对于不同城市“喊麦”的讨论、网友们各地ip之间的“比拼”。流量确实赚到了,但是否讨论的越欢、视频更新的越多,就代表去该城市的游客越多呢?恐怕不尽然。

更关键的是,随着短视频的效益衰减和网络信息的快速消逝,网络能够引起一时的浪潮,也能够后浪推前浪。“变装”的模仿、“喊麦”的跟风、对于局长“能力”的戏谑带来的狂欢,最终都会随着海量信息更替而消散。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本土化文化创新的视频宣传,比如河南文旅主打古风俊男美女、少林武僧和特色景点的拍摄,既符合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给了游客们赏心悦目的体验。

旅游最本质的,还是游客对服务、景点和名胜古迹的体验和追求。无论网络上的噱头有多大,这些都是表层的景观。只有将表层的景观与深层的文化底蕴相融合,讲好城市和各个地区的地方故事,搭建好多元且立体的城市形象,才能够在“内卷”的赛道和短视频流量的消逝中维系持久的生命力。

紧跟宣传大势是好事,利用短视频营销也行之有效。除此以外,在具体的实践中,趁着网友们参与和互动的热情还存在,求同存异是能够让城市风貌在跟风的浪潮中凸显出来的方法。精雕细琢的宣传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文化、人文风俗和历史景观,并且秉持热情、真诚的待客态度,让游客“死心塌地”为你而来,恐怕应是各地的文旅部门利用新媒体和短视频所追求的目标。

各地文旅可以使用短视频宣传,但是也不用太过于沉溺于短视频营造的“内卷”奇观中。化“流量”为“留量”,真诚且有新意的宣传和值得到此一游的实力,才是短视频营销后打好持久战的关键。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晓宇

编辑:胡书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5/50/134489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