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欣(重庆大学)
近期,哈尔滨旅游爆火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小土豆”“小砂糖橘”“大冻梨”等各地彼此间的称号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月6日,“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针对个别用户罔顾事实刻意带节奏,恶意解读各种称号并趁机挑动地域、性别对立,甚至发布人身攻击、地域攻击等极端言论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置。对79个违规账号视程度予以阶段性禁言处置。(1月6日 环球网)
据悉,此前就有部分网友针对“小土豆”“小砂糖橘”“大冻梨”是刻板印象、还是爱称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们应该厘清的是,“小土豆”等称号究竟是刻板印象还是爱称,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微博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当然为我们提供了讨论的平台,但公共空间需要的讨论,是理性的。而不是在情绪的凌驾下,过度解读几个称号,趁机挑起地域对立、性别对立,破坏网络良好的生态环境,瓦解理性讨论的空间。
性别、地域等话题本身就较为敏感,公众容易情绪先行。被处置的几个账号,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几个称号上升至“性别”等敏感话题,引导公众情绪化发言,并不断叠加这种声音,用偷换概念为自己带来流量。这种情绪化发言会带来“站队”,会形成观点相同的一个个“圈”,导致一个观点不断被强化,被放大,这也就是“圈层传播”。而不同的“圈”之间往往有一道道壁垒,阻碍了沟通,最终理性讨论的声音会被淹没,造成许多难以估量的破坏。身为公众的一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其中的损害,保持清醒的头脑。
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在实际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提供公共讨论空间的社会功能,社会当然需要这样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追溯至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公众身份平等、以“大公无私”的立场理性讨论,“在这个空间,存在促成民意形成的公共联系和公共辩论”。多年来,“公共领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是无数公众向往的讨论空间。虽微博等平台离理想化的“公共领域”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我们仍可以努力向其靠近。“理性讨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微博此举,是敢于“亮剑”,针对故意破坏“理性讨论”、引发对立的行为“及时止损”,以维护公共讨论的空间,维护公众的利益。
社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参与、理性的讨论,互联网赋权背景下,各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治理,更需要我们凸显主人翁意识,用理性的讨论对抗故意挑起对立等行为,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维护理性讨论的空间。
来源:红网
作者:夏欣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