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蓉(重庆大学)
“高考尤其关键,它决定着你的命运。”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选择一位合适的伴侣关系到你的一辈子。”
诸如此类的话语,在过来人的一遍遍耳提面命下,我们烂熟于心。
人生的前半程,似乎总是被“关键”“重要”等词缠绕。
在充满分类和筛选的社会中,我们一直在被要求对事物进行分类,从而分辨哪些是值得追求的,哪些是应该被忽略的。从小学到高考,从工作到个人生活,全世界都在要求我们必须要当下寻得利益最大化的最优解。
这种强烈的目的导向背后,实则映射出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严峻性。人口基数的庞大、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使得资源分配愈发紧张,竞争压力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
我们不允许自己轻易浪费时间,更不允许自己沉溺于无意义的事情之中。只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而“精挑细选”的一生,背后是优绩主义这只无形的手在“操纵”。
“优绩主义”一词出自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著作《精英的傲慢》。它阐释了一种价值观:社会与经济的奖励机制应当严格依据个体的才能展现、不懈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分配。
优绩主义观念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内在的压力,迫使人们将自身价值和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内耗的人在面对未达预期的结果时,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反思的漩涡中,他们深信:“我之所以没能得到我想要的,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这种观念促使他们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贴上得失的标签,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带来直接利益或回报的努力,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值得投入的。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减轻内心的焦虑与自我怀疑,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安慰。
然而,现实社会并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简单等式。当个体发现即便倾尽全力,也未能如愿以偿时,这种落差感就会加剧他们内心的消耗与挣扎,致使他们深陷内耗的泥潭。
此外,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面子主义。深受面子主义影响的家长不遗余力地推动子女去遵循他们认为的“社会规训”,追求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符合大众期待的成功路径。
可生活不应该仅仅只是功利和目标的堆砌,人生的广度和深度也远非单一的“意义”所能涵盖。
在追求事业成功、物质富足的途中,心灵深处的细腻感受总是被我们选择忽略;而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瞬间与经历,往往才是构成我们人生色彩与温度的底色。
拥抱“无意义”,不仅能让心灵得到休憩,更是对“我是谁”这一深刻命题的重新审视与发现。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理念不谋而合。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创造性潜能是极其宝贵的,它倡导每个人应勇敢地追寻自身的独特性与个性化发展路径。它鼓励我们关注内在的真实自我,从生活的点滴中寻找成长的契机。
拥抱“无意义”也并不意味着放弃目标和努力,而是在意识到人生不应该被功利化和功效主义所束缚后,为生活增添的一份从容与豁达。
它可能是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是与朋友间的无拘无束的谈笑,是对自然之美的静静欣赏,或是对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
傍晚的漫步、自然的奇妙、文字的意蕴,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样值得我们去体会和珍惜。庆祝无意义,是在展开一场关于自我的探索与发现。
所以,在追求“有意义”的同时,也别忘了拥抱生活中那些“无意义”的美好,让生命之树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花朵。
人生从来不止“追求成功”一种底色。
即使“无意义”,也值得被庆祝——浩歌狂舞地庆祝。
来源:红网
作者:邓海蓉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