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网“青椒评论”已完成2025年6月份统计分析工作。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选作品,特邀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书记、副教授曹云雯担任评委,评出6月优胜佳作。现综合6月优胜作品、评委点评、高校参与情况、投稿量等信息,发布本简报。
对于本月优胜作品,曹云雯副教授依次进行了点评。
作者: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曹云雯副教授:作者视野开阔、用心用情,将选题聚焦“苏超”的瑕疵,深爱之心展露无遗。有心者事竟成,评论写作尤其如此。在爱之惜之的前提下,“挑刺”自然更加理性和精准——先换位思考出错的主观原因,再从根本上区分赛事性质,直接挑明“业余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差异性,强调业余体育所追求的纯粹性和理应坚守的公益性,并从制度建设、运作程序和意识提升等方面提出改良之举措,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体现出以较强论证能力为底色的沉稳感和以维护公共利益为诉求的宽容心。
作者:毛盈涵(云南财经大学)
曹云雯副教授:文章最大的亮点是语言灵动,尽管结构意识稍显淡薄,但如此“见事说事、随事而论”的“言语瀑布”,其细节感、画面感所产生的冲击力与事件的突发情状刚好契合。全篇的论证逻辑尽管比较简单,将学生的特定需求和后勤保障的迟缓相对立,自始至终进行对比、突出反差,甚至中间一个部分还冒险进行了发散联想,但因为其核心论点试图建立为“学校治理不能过于依赖计划,治理能力的提升面更多要看如何应对一些特殊的、突发的情况”,这反过来让“没想到居然热到学生耐不住了”这个事例于学校治理观念调整而言显得更有典型意义。尽管作者的写作动机没有完全放在一个更平和理性的问题层面来展开,但其陈述事实和把握尺度的能力已经得到显露。
作者:岳美嘉(西南大学)
曹云雯副教授:作为“网络清朗行动”的保护对象和受益者,作者已经成长为能自觉辨别网络乱象的积极主体,这是最可欣慰之处。事实证明,环境是影响青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责任之所在。昔日幼苗因为得到呵护,今日已是能承担责任的新人,传承的意义也在这样的坚持中得以彰显。新技术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将不断涌现,不可改变的永远是面对待价值底线的态度和共识。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增进见识,不仅立场鲜明地对“伪善者”加以抨击,而且提出“必须将数字素养和AI伦理纳入公众教育体系”的建议,有血性,有谋略。
作者:王心林(南京大学)
曹云雯副教授:如何让“忠言”能“入耳”,这在青年工作中几乎是个根本性问题。作者接着《中国教育报》的议题展开论述,从表达主体方面,其实形成了某种“顶嘴”的关系,而深度倾听他们的辩驳是教育管理者和施教者真正要重视的。从作者的论述过程来看,间接证实了提出“警惕黑话烂梗”这个问题的必要性。首先,和所有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阶段的青少年一样,作者拒绝把语言使用问题归入道德判断的层面,进而从三个可能的层面分析了青少年行为动因,最后再次表达了“不用大人担心”的主体态度。身处后喻时代的我们,要相信,如都能像在“红辣椒”平台上践行“尊重、倾听、交流”这般耐心地面对青年,问题就不是太大。
作者:王夏(同济大学)
曹云雯副教授:“知耻近乎勇”,能开诚布公地进行自我批判,无论作者是不是也在蹭高考作文题的热度,其勇气都可嘉。谐音梗、自主定义、对比思辨——在有限的论述空间内,作者尽力腾挪,文从字顺。虽有强辩之痕迹,但难掩其刀刃向内的诚意。功利之心,人皆有之,精致利己则是“道貌岸然”地求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后者为达目的而精心包装的人设和精心铺就的人脉才是令人忧虑的。“以他人为工具”者必以利益的获取进行自我工具化,凡事力求“优秀”,而不知不觉中远离“卓越”。凡卓越者,把自己当人,更懂得尊重他人。尤其是写文章的人,首先是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我们的中国青年,行进在追求卓越之路上!
作者:洪前(石河子大学)
曹云雯副教授:图文结合,颇有“能文能武”的味道,厉害!白描简笔风格的漫画用小镇道路的信号标识注解“反向旅游”,落地、落实,简约、简单,尽管画面的表义功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文本的结构意识鲜明,段首句的打磨颇见功力,尽管直接开处方的论述路径有淡化学理性前提的倾向。回归问题,“反向旅游”是否跳脱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否远离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否真的是“小众市场”?如果评论能瞄准问题的靶心,在判断的准确度上就一定能提升。将个人生活体验融入选题和分析能增加评论的“贴合度”,但也有可能因为没有拉开看问题的距离和视角,镜像也难免存在“失真度”。总之,我们要练好内功,提升思维的精密度,一切表现手段也才真正有用武之地。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