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重庆大学)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一份教师选调拟录取名单引发关注,多名笔试成绩不满10分的考生被列入农村初中教师拟录用名单,激起广泛讨论。8月15日,当地回应称,为缓解农村初中师资紧缺,曾强制要求部分城区小学教师报考者同步报考农村初中岗位。因部分教师抵触调岗,在考试中消极应对,教体局又将“参加考试”误认为“接受调岗”,导致低分考生被拟录取。目前,相关责任人已被责令整改并处理。
这起“低分也能当老师”的录用风波看似荒诞,却揭示出当前基层教育治理中的深层隐忧。面对农村初中老师不足的结构性问题,相关部门不仅未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还依靠行政命令强行干预,以强制报名替代自愿流动,甚至在出现考生“消极应试”的情况下,依然按程序推进拟录取公示。这种程序上的机械合规与目标上的治理错位,实际上暴露出部分基层部门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存在的庸政思维与懒政惯性:不愿下深水解决结构性矛盾,不敢承担积极改革的压力,最终在“完成任务”与“权利维稳”间选择了最损害公信力的路径。
事实上,这种现象也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多个地方治理实践的问题缩影。在面对棘手问题时,一些地方政府习惯性依赖“规定动作”,将复杂现实问题简化为机械流程运作,用表面上的程序合规掩盖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治理模式,不解决问题、只完成指标,不听反馈、只求安稳。而从本案来看,农村初中老师岗位持续“遇冷”,本应通过制度激励、待遇提升与发展空间来增强吸引力,却反而被粗暴地转化为行政命令与任务摊派,最终让农村教育事业陷入“凑数式”调岗、“低质化”选拔的泥潭。
基层政府的这种治理倾向,根源还是在于地方治理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责任机制缺位使得部分基层干部更关心“是否出错”而非“是否做好”,在面对结构性难题时倾向于选择风险最小、最易操作的路径,从而滋生了“只求不出事、不愿多作为”的懒政心态。另一方面,治理能力建设长期滞后,使得基层干部面对教师流动、教育公平等专业性极强的问题时,缺乏系统性分析与政策工具储备,只能在既有框架中“照章办事”,结果往往流于程序主义,陷入“庸政”困境。在这种制度生态下,懒政与庸政成为一种被纵容、被默认的低风险治理逻辑,将复杂问题简化为行政任务,也把政策推向了损害公信力的歧路。
要真正解决类似“低分录用”的荒诞现象,关键在于推动地方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方面,应建立更加科学的责任机制,明确岗位调配中各级政府的职责边界,避免“任务下压”变形为“风险转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的培训,提升其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分析能力,防止以“万能程序”解题。此外,针对农村师资不足的现实困境,应从提高待遇保障、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引导教师“愿意去、留得住、发展好”。唯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托住教育的公平底线,让每一次教师选拔都回归到以人为本、公正透明的轨道上来。
一纸低分名单,撕开的是表面和谐下的治理裂缝。真正严重的“低分”,不是考生的分数,而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治理能力、制度责任与公共意识上的集体滑坡,是亟待解决的庸政懒政倾向。唯有坚持精准治理、以人为本的治理逻辑,农村教育这颗大树才能真正生根、发芽、结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