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万人迷”到“万人嫌”,“主理人”为何失了“理”?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吴海刚 2025-08-17 15:31:42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李娜(长沙理工大学)

“别叫我老板,叫我主理人!”曾几何时,这个称谓如春潮般涌向街头巷尾的咖啡店、潮牌屋、小剧场,成为年轻创业者的精神徽章。近期,社交媒体上已充斥着对“主理人”的辛辣调侃:“主理人主打不理人”“叫声服务员,能气疯一群主理人”。从盛名到群嘲,商业符号价值开始崩塌,而消费理性强势回归。

消费者对“主理人”的反感,绝非空穴来风。网友精辟总结出“三不理”现象:店员以冷漠审视代替热情服务,谓之“不理需求”;顾客因衣着未达氛围感被拒之门外,谓之“不理着装”;强制预约、禁止交谈甚至限时离场,谓之“不理体验”。当个性异化为傲慢,当独立创新的宣言沦为服务缺失的借口,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更用网络戏谑表达失望。

符号溢价的破灭,直指这场商业游戏的虚伪底色。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核心并非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价值部分主理人深谙此道,生僻英文菜单不是为了国际化,而是为了筛选“懂行”的少数人;会员制门槛与天价单品,本质是用价格制造圈层优越感。但消费者很快发现,那些贴着“主理人限定”标签的商品,品质未必胜过街角老店。于是“工位主理人”“外卖包装主理人”等恶搞梗应运而生,大家用自嘲戳破符号泡沫。这种集体解构,恰恰说明消费者不再为空洞的标签买单,而是开始追问:除去花哨的名头,你的产品究竟值多少?

主理人专业性的消解,更让这个称呼失去了最初的分量。起初,主理人意味着对品牌理念的深度践行,是创意、运营与精神内核的统一体。就像那些将民宿变成农耕体验空间、让咖啡店承载手作课程的创业者,他们用实打实的内容赋予“主理人”真实的含金量。但当“主理人”成为商家的营销话术,这个词便彻底沦为廉价的包装。“真正的主理人会说‘我做的面有三十年手艺’,而不是‘我给这碗面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当专业被简化为起名技巧,当经营被等同于概念炒作,“主理人”自然从品质保证堕落为智商税的代名词。

符号光环的黯然失色,本质是消费理性的强势觉醒。曾几何时,人们为仪式感付费,为小众标签买单,相信主理人编织的理想生活叙事。但当溢价越来越高,体验越来越差,消费者不再迷信主理人推荐,而是更在意食材是否新鲜、服务是否贴心;不再追逐限量款的虚荣,而是计算性价比的实在。商品终究是用来满足需求的,不是用来装点身份的;商业关系终究是平等的交换,不是单方面的“教育”与“被教育”。

深究下去,主理人现象的式微也折射出年轻人的创业困境。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些青年创业者急于找到破局点,却又缺乏核心竞争力,便将“主理人”当作捷径。他们以为换个称呼就能与传统商家区隔,却忘了商业的本质从不是语言游戏。商业的本质基石从来都是产品实力与真诚服务。

那些真正活得长久的店铺,无论是自称“老板”“摊主”还是“主理人”,都离不开一个朴素的道理:产品是立店之本,服务是经营之基。就像一些觉醒的创业者正以谦逊姿态回归本质,咖啡店主理人自称“洗杯子的”,犬舍经营者直言是“养狗的”。这种祛魅后的坦诚,反而因贴近真实而重获信任。

商业世界的逻辑从来简单,你可以叫自己任何名字,但消费者最终记住的,是你提供的价值。少一些概念包装,多一些实在打磨;少一些身份炫耀,多一些平等尊重。这不仅是消费者的朴素诉求,更是商业世界颠扑不破的永恒法则。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1/152063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