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1岁女孩“教科书式”急救,成年人为何集体“失能”?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汪敏星 2025-08-14 18:45:16
时刻新闻
—分享—

□丁家发

沈阳市皇姑区一家新开的饭店餐厅里,一名女子因三粒珍珠卡住气道而陷入险境,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11岁的胡紫涵凭借海姆立克急救法,仅用30秒便成功化解了危机。(8月13日 《扬子晚报》)

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点赞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尖锐的追问:为何在危急时刻,只有孩子能够“做到”,成年人却集体“失能”?笔者认为,掌握一些急救知识,能在危急时刻派上用场。

11岁女孩胡紫涵用海姆立克法施救,动作规范、标准,用30秒便成功化解危机,堪称“教科书式”急救。胡紫涵的冷静应对,得益于辽宁省红十字会“理论+示范+实操”的三维培训模式。她是省红十字会青少年应急救护宣讲团成员,虽然才11岁,但她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气道梗阻等多种急救技能。而在现场的众多成年人,由于没有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面对卡喉等危急时刻不敢贸然施救,也只能集体“失能”。这起事件说明,普通人掌握急救知识很有必要。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急救知识教育仍是“空白”,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低,由于不了解急救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比较差。比如,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溺水事件,因盲目下水施救,或不知道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导致不少孩子的生命因溺水而凋零。同时,针对成年人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掌握急救知识的普通人较少,现实生活中,心脏骤停、气道梗阻的黄金救援时间仅4-6分钟,如果得不到专业人士及时施救,等待救护车赶到现场往往为时已晚,悲剧将不可避免地上演。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2021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学校应急救护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此事件折射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各大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好急救知识教育,让中小学生掌握急救技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此外,针对成年人急救知识短板的现状,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等应经常性面向公众,现场开展一些急救知识宣传和普及活动,还可以利用短视频、互动游戏等创新模式,吸引公众参与急救知识的学习。这样,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一名合格的“急救员”,全社会密一张牢固的生命“防护网”,在危急时刻便不再会出现集体“失能”现象,从而及时挽救更多的生命。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8/152005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