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乐依(中国人民大学)
近来,打开社交媒体,各式各样的“团播”内容几乎占据了屏幕。炫目的灯光、精致的妆容服饰、充满艺术感的舞蹈编排,让团播逐渐突破人们对传统直播“带货”与“博眼球”的刻板印象,迈向更具审美价值与艺术格调的新高度。在众多团播账号中,以“梦华录”为代表的古风团播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把古典舞蹈与华美服饰之美搬上舞台,又借助现代灯光与数字技术放大感染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如果说舞美和服饰是“壳”,那么故事和传承才是“魂”。古风团播之所以能火,不仅在于一支舞跳得优美,更在于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梦华录团队在表演中植入徽州渔灯,引发了“跟着主播学做鱼灯”的热潮,吸引超1200万人次参与。观众们的弹幕里满是“华流才是顶流”的喝彩,这不仅是对舞台的认可,更是对文化创新表达的呼应。团播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而必须深入到故事、细节与匠心中,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团播的力量,还在于它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舞台。过去,舞者常常只是大型演出的背景板,真正的聚光灯机会有限;而在团播里,更多人获得了表达自我的机会。像“梦华录”里的“加倍七七”,科班出身却在传统文艺舞台上机会不多,如今在团播舞台上找回了价值与自信。而且,不只是个人,越来越多专业文艺团体也开始尝试团播。今年夏天,陕西省歌舞剧院与梦华录团队在直播间携手演出,一场两小时的古风舞台剧吸引了超210万人次观看。可见,团播正在成为连接专业舞台与大众视野的新通道,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与观众相遇,让更多文化资源进入公共空间。
技术的进步,则让这一切拥有了更强的表现力。灯光、运镜、虚拟场景,让小小的直播间也能呈现出剧场般的震撼;即时互动的弹幕、评论与打赏,让观众不再是被动的看客,而是和舞台共同呼吸的参与者。这种双向交流,尤其打动年轻人。他们会因为一次舞台的惊艳而去了解渔灯的故事,也会在和主播的互动中第一次感受到“非遗”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亲手尝试的生活体验。可以说,技术让传统文化走下神坛,变得更亲切、更可触,更贴近日常。
从舞美到内涵,从个体到群体,从静态展示到互动体验,古风团播层层推进,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它既是一种娱乐形态的升级,也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今天的团播,不只是“看热闹”,而是“看文化”;不只是让观众停留在短暂的惊艳,而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更长久的兴趣。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条路并不平坦。资本逐利、内容同质、娱乐至上等风险始终存在,一旦迷失方向,就可能让团播沦为另一种“快消品”。要想真正走远,必须靠从业者的持续打磨,靠平台的严格治理,更靠观众的理性选择。唯有如此,团播才能保持文化底色,真正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生生不息。文化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流量热闹,而在于长久的滋养与传承。
古风团播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的新可能。它聚合舞者的梦想,激发观众的共鸣,也打开了公共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未来,随着更多探索和磨砺,这股文化新风潮或许将从“惊艳一时”走向“润物无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亲近、可感受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它昭示着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尘封在典籍里的古老记忆,而是能够在新的表达中焕发光彩,在新的舞台上赢得年轻人喜爱。这份自信与生机,正是当代中国文化不断走向繁荣的深层支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焦乐依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