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杨
别人读了你的评论,没有引发思考,这说明作者也未曾思考,或者不会思考……
8月28日,我召集红网青椒训练营第5组的学员们,开了一个评论选题策划会。29日,学员们按照选题会上确定的选题及讨论的角度,陆续完成并发来了评论作品。
无论是选题会,还是在完成评论初稿后的点评环节,抑或是平常的评论稿件阅读中,我发现评论写作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往往会导致人们失去思考的兴致。
譬如,把一堆人人皆知的所谓“观点”“评价”,拼盘式凑在一起,甚至可能还没有什么逻辑,论证也不聚焦,形散神更散。
或像AI生成,里面的概念不断重复,却无章法,或像一些学员报题所展示的,列了一个“逻辑框架”,过于强调外在的形式结构,而忽略内在的认知体验,如此写下来可能就是材料的堆积,而不是一篇有思辨性的评论了。
没有新的角度,没有一定的知识含金量,没有适当融入一些情感,又何来思想的共鸣?一看到这些所谓评论,可能会让人少了一份继续阅读的动力。
譬如,一些人写评论时总是面面俱到,最后还要提一些泛泛而谈的所谓“建议”。
这些“建议”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都比较浅,没有什么思考,甚至是一种模式化写作的“惯性”使然。这种所谓“建议”,就是列一列有关部门要怎么样、学生要怎么样、家长要怎么样、学校要怎么样,也不分轻重,要大家都要尽些责任,或者从这些主体上找问题——问题是,有些相关的“主体”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也没什么责任,也是硬套给加个“怎么做”“以后要怎么样”,令人一头雾水。从形式上看,每个“建议”一两句话的概述,也没深入展开,连问题的皮毛都没抓到,将这些“建议”直接套用到其他话题上去,也是差不多的。
我并不排斥评论写作中提一些解决之策,能够提一些有见解且有针对性的建议,那是深度思考或深入调研的结果。我要说明的是,千字短文提建议要审慎以对。若在复杂多变环境之下,也没有经过深入调研,或不熟悉所评论的领域,看到轻易给出的答案或建议,那就需要当点心了,这可能会误人子弟。
事实上,评论的目的也不应是一定要直接给人所谓解决问题的“答案”——正所谓,同一个选题同一个角度的评论可以得出多种结论,要是每篇评论都落在万能一律的“答案”上,岂不是也掩盖了问题的特殊性了。
所以在这里,我不想去说这些万能的模式化的“建议”本身的问题,而想表明,这些肤浅的“建议”提多了,像温水煮青蛙一般,更会使人失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而且写一篇时事评论,最后动不动总想提几条毫无针对性的空洞建议,显然也是作者本人思考有限,或丧失了思考能力的体现。
譬如,正确的废话太多,正如空洞的建议一样,令人阅读体验不佳。
这主要体现在,一味重复新闻报道的内容,没有提供超出新闻报道的信息量,或表达一些大众都知道的判断,或尽是大话、套语。
举一些例子,如“面对盘根错节的信息泄露难题,仍需久久为功,不断精进调查能力与司法能力”,久久为功也好,不断精进调查能力也罢,说了等于什么也没说;如“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更需要回归写作的本质:多读书、读好书、勤写作”,在这句表述中“写作的本质是多读书、读好书、勤写作”,这不仅仅是废话,而且存在逻辑问题,将“勤写作”当成写作的本质,这也说不过去。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原来是激发人思考的评论,却因为这些“拼盘的表达”“空洞的建议”“正确的废话”而黯然失色。正如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可言说的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智慧”也告诉我们一个常识,语言有它的边界,既可以打开“认知的大门”,也可能禁锢“思维的启发”。
作为评论作者,不能总想摆出一种“上帝视角”,似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想说一说。这种荒诞,不亚于请一位化学教授,来教授评论写作,或让一位评论写作老师,去指导同学们做化学试验,结果可想而知。
换言之,要是对某问题思考不到位或了解不多,那不妨保持沉默吧。知道自己表达的边界,知道自己不该说什么,多保持一份应有的审慎,才是评论写作中正确的打开方式。
哪怕我们对所观察到的问题,或对周遭社会现象的反思,已经较为成熟了,但也得避免“上帝视角”。有时不随意发表观点,也是一种态度,这或是更值得珍视的品德。不提那些“不可言说”的内容,反而是一种善。
至少,写评论不是让别人“少思考”,而是要让思辨得以展开,让对话得以继续。
相关阅读:论证的有效,源于正确的描述|青椒训练营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