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近日,一位酷爱使用诸多“联合国”头衔的男子房文军引起了舆论关注。公开资料显示,房文军活跃于国内各类商业活动,自称为“联合国国际人权理事会大使外交官”“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中心(UNIPC)高级专员”“联合国国际维和基金(UNIDPDF)主席”“联合国特区经济发展委员会荣誉主席”等。
8月29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发言人回应澎湃新闻表示,“事实上,(上述)所提到的‘联合国实体’在联合国系统中并不存在。”
这类假冒身份案件并非孤例,近期假院士阮少平、假参事余鹏翔等人相继被揭露。这类事件不仅折射出社会层面存在的身份崇拜和认知盲区,更揭示出在信息时代,虚假人设与真实需求之间荒诞的供需关系。
虚假头衔之所以大行其道,根源在于社会对“身份资本”的过度迷恋。一些人热衷于用华丽标签装点门面,企图以“国际”“国家”等前缀为身份镀金、骗取信任。这背后既有个人虚荣心作祟,也有机构审核机制存在漏洞的问题。从假军官、假教授到假联合国专员,骗子们像变色龙般不断更换“外衣”,而其生存土壤始终未变——那便是社会对权威、头衔近乎盲目的推崇。
这类欺诈能够屡屡得逞,还与当前跨机构、跨领域的信息壁垒密切相关。由于缺乏便捷、公开的身份核验渠道,普通企业或个人很难对非常规头衔进行有效鉴别。骗子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各类社交平台、商业场合左右逢源。他们像舞台剧演员,在不同场景切换角色,而观众却无从查证其真实身份。若不从系统上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公共可信的身份查询机制,类似闹剧仍会重演。
此外,平台推荐算法也在无意中成为虚假人设的“推手”。骗子通过制造海量雷同内容“刷白”形象,利用算法偏好获取曝光,最终让虚假身份被“推送”得如同真实一般。对此,平台必须承担起审核责任,不能以技术中立为名逃避内容治理的义务。
要遏制此类乱象,除了依法打击、提高违法成本之外,更需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深层变革。我们应当摒弃“以头衔取人”的陈旧思维,转向注重实际能力、诚信记录的评价体系。机构应建立严格的身份核验流程,做到“不轻信、不盲从、必核实”。公众也需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辨别光环背后的真实成分——毕竟,镀金的招牌遮不住内心的空洞。
假光环永远照不亮真价值。唯有让诚信者受推崇、虚假者无处藏身,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类欺诈生存的土壤。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是骗子的舞台,而应成为实干者的沃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