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星代言退场,保健食品广告该怎么做?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吴海刚 2025-08-31 13:52:23
时刻新闻
—分享—

□邓随新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司长刘松涛介绍,保健食品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这无疑是监管的一记重拳,也是一道清晰信号:保健食品营销的“明星人设泡沫”该破了,但监管的脚步,绝不能停。这记“重拳”绝非简单的舞台换角,而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重构——当流量明星的光环褪去,我们更需要看清:谁在为健康背书?谁来为合规兜底?

俗话说“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过去,不少保健食品靠着明星代言、专家站台,把产品功效吹得神乎其神,简直是“明星演技秀”。屏幕上明星捧着盒子笑,嘴里就敢蹦“吃了降三高”“抗癌有奇效”。中国消费者协会早说透了,“保健品”是随口叫的俗称,保健食品可是有“身份证”的——得有“小蓝帽”标识,得经注册或备案。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保健功能绝不能瞎吹成“治病神药”。有些明星代言说白了是借脸骗信任,现在把这条路堵死,就是让广告从“演故事”变回“说事实”。但代言人被清退,不等于行业就自动规范了。真正要做的,是让保健食品回归食品本质,让广告内容回归真实逻辑。一句话:光撤掉“演员”不够,还得拆掉“戏台”。

有人可能觉得,“没了代言人,广告还怎么做?产品咋让人知道?”这其实是陷入了思维误区,把“吆喝方式”和“合规底线”弄混了。市场监管总局没说不让做广告,是不让用代言玩“模糊战术”,不能断言功效、不能暗示治病、不能比药还灵、更不能找“托儿”忽悠。这些规矩不是今天才有,但现在执行必须更坚决、更系统。我们要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一个健康、透明、可信的保健食品市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放保健食品注册证书1.4万件、备案凭证2.3万件,“备案为主、注册为辅”的格局已经形成。说明行业本身是在发展的,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企业“跑偏了”,就否定整个行业。但反过来,行业要想走得远,必须做到“每一顶小蓝帽,都配得上消费者的信任”。这种“辨证施治”的思路,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给了市场创新空间。现在禁用代言人,恰是在这个成熟框架上再加一道“安全阀”,让广告回归产品本身的品质较量。

更得明白,代言退场只是“第一步棋”,监管得跟着“落子”。以前可能盯着明星有没有说谎,现在更要盯广告里有没有“瞎吹牛”——是不是偷偷说“能治病”,有没有拿“用户好评”当“疗效证明”。要给广告装个“透视镜”,不合规的话一句别想藏。消协提醒的“认小蓝帽、看说明书”,也该让广告主动递到消费者眼前,别让人家自己扒着包装找。

说到底,保健食品广告的“新活法”,活在“真实”里,也活在“责任”里。现在的问题是,代言人退场之后,广告怎么做得既合规又有活力?我认为,出路不在“谁来说”,而在“说什么”。不是换个马甲继续演,而是告别套路、做实内容。比如,多讲原料来源、工艺标准、科学依据,少搞玄乎其玄的功能暗示;多传递健康理念、使用常识,少制造焦虑、忽悠消费。这样的广告,即便没有明星,老百姓也会认。

明星的光环褪了,正好让保健食品广告站在太阳底下。这不是行业遇冷,是“洗去虚浮”的新生——广告实诚了,消费者才信;消费者信了,行业才能走得远。要知道,真正能给保健食品“代言”的,从来不是明星的脸,是产品本身的安全和实在功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75/152408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