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佳敏(湘潭大学)
8月29日,广西桂林男子李明(化名)反映,他脚被钉子扎伤后,去诊所打破伤风针医生却给他打氯化钠。李明称,打针时他看医生直接拿针注射没看到破伤风药提出质疑,诊所医生一直找理由辩解,相关部门到场后才承认没有破伤风,给他打的是氯化钠。诊所负责人杨先生告诉记者,李明所述属实,因为诊所破伤风用完了,财迷心窍就给他打了氯化钠,他已向李明道歉,目前正接受相关部门调查。(8月30日 新京报)
诊所医生事后称这样做是为了“安慰患者”,不免让人感到荒谬,为了私利欺骗患者反倒成了安慰,最好的安慰难道不是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实情?
在医疗领域,每一个环节、每一种药物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疏忽与欺诈。医生肩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以患者的健康利益为首要考量。而此次事件中的诊所医生,为了赚取诊疗费,罔顾患者可能因未及时接种破伤风针而面临感染的风险,用毫无预防效果的氯化钠替代,这是对医疗职业道德底线的公然践踏。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职业操守,更让患者在脆弱时刻遭受欺骗,可能延误病情,将患者生命安全置于险境。
当医生的眼中只有利益,而忘却了对生命的敬重与守护,医疗行业的公信力也将随之崩塌。医疗与民生息息相关,一旦医疗行业出现此类欺诈行为,其负面影响将迅速在社会中扩散,加剧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利于整个医疗生态的健康发展。
面对此类事件,当地卫健委迅速介入调查,这是积极应对的表现。但后续的处理结果才是关键,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事诊所及相关责任人,以儆效尤。同时,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对辖区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全面整顿。一方面,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表现与职业发展挂钩;另一方面,完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常用药品的稳定供应与规范使用。此外,还需畅通患者投诉渠道,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监督的良好氛围。
这起事件为整个医疗行业尤其是基层医疗敲响了警钟。医疗关乎生命,不容半点虚假,职业道德与监管力度都必须“在线”。只有医疗机构坚守道德底线,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才能重建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保障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让医疗行业真正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方佳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