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食博主“吃”出病来,谁该为其买单?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 编辑:汪敏星 2025-09-05 17:52:31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李佳(重庆大学)

近日,一自媒体美食博主在从事三年探店工作后,确诊了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席先生坦言,“确诊后我也查了不少资料,遗传是一方面因素,后天的饮食、肥胖也占很大原因。”为了工作,他曾一周连续探店60家,一天需要吃八九家店。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行业现象——当内容创作与个人健康发生冲突,责任应当如何厘清?(9月4日 九派新闻)

首先必须承认,作为成年人,博主本人需承担首要责任。他选择以“大胃王”“真吃”作为内容卖点,本身就是一种以自身健康为“赌注”博取流量的行为。连续高糖、高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其潜在危害应当为公众所知晓,博主在追求流量与经济回报的同时,明显低估了长期不良饮食对身体的侵蚀。这种对健康的漠视,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首要原因。

然而,如果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个人,就容易忽视其背后的结构性压力。在流量至上的内容生态中,大分量、高热量、猎奇式的“吃播”往往更容易获得流量倾斜。多数人并没有“大胃王”的身体素质,他们依靠剪辑、催吐等手段完成这些夸张的吃播表演。而该博主来自农村,秉着“不忍浪费粮食”的朴素想法,在行业激烈竞争之下,他的“真吃”不得不变成“硬吃”。

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值得审视。尽管平台未直接要求创作者“拼命”创作,但其规则无形中鼓励了这种趋向。算法不求“健康”,只求“热度”,这种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内容的走向。对平台而言,绝不能只做漠然的旁观者,甚至隐性的收割者。反食品浪费法规定,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但一些吃播博主通过调整关键词、规避高峰时间段等手段逃避监管。对此,拥有技术支配地位的平台,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对这类违背常理内容的偏好,转而扶持更多元、健康、有深度的内容,理应成为平台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此外,整个美食探店行业的生态更需反思。“大胃王”“爆辣挑战”“巨量套餐”等内容大行其道,真实的美食鉴赏反而被边缘化。美食吃播,本应是滋养生活、传递美好的分享。当它异化为一场没有终点的流量争霸赛,甚至需要付出健康的代价时,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一切是否早已背离初衷?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能否建立起一种更加健康、公平、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这位博主的病历,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个体的奋斗不应以健康为代价,行业的繁荣更不能建立在透支生命的基础上。唯有让理性回归、让人文关怀融入机制,才能让“美食”回归本质,让创作源远流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96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