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快女护士的困境也是你我的困境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吴海刚 2025-09-05 18:35:38
时刻新闻
—分享—

□陆玄同

这两天,“最快女护士”引发热议,这个原本励志的故事,因为激动的几句话,被各种解读。有网友甚至涌入361°品牌直播间,要求其与张水华解约。最终,361°品牌方也宣告“基于双方发展路径的调整”,双方合作关系暂告一段落。

此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在2025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35分27秒成绩,斩获国内女子组全马冠军。被网友称为“最快女护士”。

有报道称,张水华自2018年始,参加了全马、半马、越野赛等全国大大小小几十场比赛,不断刷新个人成绩,成了赛场上的一匹“黑马”。

就在这场比赛后,一些同事也发来祝贺,原本完美的结局,问题出在赛后她接受采访的一段视频中。张水华哭着说,希望领导支持她周末调休。就是这句赛后的激动话语,一些人喷她情商低,当面为难领导,也有人说她让同事代班,自己搞爱好。

但事实并不如此。她丈夫王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是一个思维比较简单,说话比较直白的人,在那种环境下,心情非常激动,言语可能有不当的情况。”同时,他也解释:妻子一般至少提前半个月提出调休申请,基本不会临时打乱排班计划。而她一个月正常有两次休息次数,参加的25场比赛中只有两三次需要临时换班,换不了的也就没去参加。

如果说张水华说的话一定有“错”,不是错在不感恩,也不是错在不够圆滑,而是她在一个习惯于把个体苦难包装成集体荣耀的语境中,说出了“人话”。我们习惯了听到“感谢领导、感谢团队、感谢医院”的标准回应,一旦有人说出“我很难、我需要帮助”,就会引发不适。这种不适,恰恰暴露了我们对“真实”的恐惧,也揭示了职场文化中对“情绪表达”的压抑。

张水华是一名护士,一个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高责任状态的群体。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量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护士群体的超负荷运转已经成为常态。在这种工作强度下,能坚持跑步、参赛、拿奖,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

况且她也没有“逃避工作”,而是在努力平衡职业与自我。她不是“不懂感恩”,而是她知道,真正的感恩不是说漂亮话,而是在岗位上尽职尽责。

其实在接受“女子跑步”采访时,张水华表示说那番话的本意是,自己这个夏天训练比较刻苦,如果最后因为排班排不过来而无法参加,会很遗憾和难受,没想到给大家造成了误解。她也非常感谢领导和同事过去给予的很大支持。正因为他们的理解和付出,才有了她过去马拉松路上的坚守。并称以后也会多为领导和同事考虑。

诚然这种“自我实现”的努力,往往需要单位给予一定的制度弹性。尤其在医疗系统中,调休牵涉的不只是个人时间安排,更关系到整个科室的排班与患者的服务保障。

其实,张水华并不是在“要求特权”,她只是希望单位能在合理范围内给予理解和支持。她的诉求并不高,但正因为这种“微小”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回应,才更让人感到无力。

在职场中,我们是否也有过想请假却不敢开口的时刻?是否也有过想表达真实感受却担心“说错话”的顾虑?我们是否也曾经在加班、调休、升职、请假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上,不得不戴上一张“懂事”“感恩”“顺从”的面具?我们是否也在一次次妥协中,渐渐失去了表达真实情绪的勇气?

张水华的哭诉,不必去放大。但她泪水里的些许无奈,在今天的职场中并不罕见,我们应该能读懂,也应该被看见。

毕竟,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要求每一个人都学会“说话的艺术”,更不能让制度的缺陷,变成对个人的道德审判。我们要做的,是去倾听那些“难听话”背后的真正诉求,是去理解那些“情绪崩溃”的背后压力,是去构建一个更人性化、更有弹性的职场环境。

有时候,一句真诚的表达,比十句漂亮的客套话更有价值。而一个真正尊重个体、理解人性的职场环境,才是我们最应该去争取的东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99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